
戰事連續不斷。《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陰陽不和,五穀踴貴,皆軍容事,宰相何與哉!且軍拏不散,故天降之沴。”
“軍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讀音為jūn ná,其核心含義指戰事連續不斷,多用于描述軍事沖突的持續狀态。以下為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由“軍”(軍事、戰争)與“拏”(牽引、紛亂)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軍事紛争的延續”,引申為戰争或戰事長期未平息的狀态。
語境應用
該詞多見于史書或文言文。例如《新唐書·宦者傳上·魚朝恩》中記載:“軍拏不散,故天降之沴”,意指戰事未停導緻災異發生,反映了古人将天災與戰亂關聯的觀念。
“拏”的延伸含義
“拏”在古漢語中可表“紛亂”“牽連”,如《說文解字》釋為“牽引也”。結合“軍”字,更強調戰争引發的連鎖動蕩。
若需查閱原典用例,可參考《新唐書》相關章節或權威漢語詞典(如《漢典》)。
軍拏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ūn ná。它的意思是用軍事力量抓住、逮捕。指軍隊對敵人、罪犯或逃犯進行搜捕或抓捕的行動。
軍拏的部首是冖和手,其中冖表示帳篷,手表示人的手。軍拏總共有9個筆畫。
軍拏的來源比較複雜,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語。據學者研究,其原本意思是用軍力抓住或征服,後來衍生出抓捕、搜捕等義項。
軍拏的繁體字是軍拿。
在古代,軍拏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現代簡化字的軍拏在古代可能會以楷書、行書或篆書的形式呈現。
1.
軍隊發起行動,軍拏了一批重要的敵方人員。
2.
警察隊伍正在展開軍拏行動,目标是抓捕逃犯。
3.
犯罪嫌疑人在市中心被軍隊軍拏歸案。
軍事、軍旅、拿捕、抓捕、搜捕等。
逮捕、扣押、捕獲。
釋放、放走、釋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