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筆的别稱。因其形如錐,束毛而成,故名。《舊五代史·漢書·史弘肇傳》:“ 弘肇 又厲聲言曰:‘安朝廷,定禍亂,直須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三司使 王章 曰:‘雖有長槍大劍,若無6*毛錐子,贍軍財富,自何而集?’” 黃葆桢 《醉後看弄烏古刀》詩:“安用毛錐子,何如屠狗豪?”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毛錐子漢語 快速查詢。
“毛錐子”是漢語中對毛筆的别稱,其含義與曆史典故可綜合以下信息展開:
“毛錐子”指毛筆的别稱,因筆頭形似錐子且由動物毛束紮而成得名。該詞最早見于五代時期文獻,如《新五代史·史弘肇傳》記載了武将史弘肇與文官王章的對話:史弘肇認為“長槍大劍”可安天下,而王章反駁“若無毛錐子(筆),軍賦何從集”,凸顯文武之争的背景。
需注意“毛錐”單獨使用時可能衍生其他含義。例如,成語“毛錐”可形容極細微的事物(如“毛錐之末”),但此用法與“毛錐子”的毛筆本義無直接關聯。
“毛錐子”核心指毛筆,其詞義承載了中國古代文武關系的文化張力,并在文學中發展為富含隱喻的意象。
《毛錐子》一詞指的是形狀細小、鋒利如錐子的毛發。通常用于形容某人的頭發稀疏、少而細軟的狀态。
《毛錐子》一詞的拆分部首為“毛”與“金”,部首分别為“毛”和“钅”。它由12個筆畫構成。
《毛錐子》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人馮夢龍的小說《警世通言》中。原文寫到:“他頭發盡被剪淨,隻剩的幾根白頭發,像是毛錐子一般。”這個比喻很形象地描述了那個人稀少而細軟的頭發。
繁體字中的《毛錐子》為《毛錐子》。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存在一定的變異。《毛錐子》的古時候寫法為《毛墜子》。
1. 他頭發稀疏得像毛錐子,看起來十分可憐。
2. 姑娘的頭發細軟如毛錐子,給人一種清純的感覺。
1. 毛茸茸:形容物體表面有很多細小而密集的毛發。
2. 錐子:一個有尖端的金屬工具,用于穿孔或刺入其他物體。
3. 毛發:人或動物體表皮上的細軟物質。
細軟、稀疏、稀少
濃密、豐盈、茂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