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堆積山的意思、堆積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堆積山的解釋

火山的别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堆積山"是地質學術語,指通過外力搬運的物質長期沉積、疊加形成的山體形态。該概念包含三方面核心含義:

  1. 形成機制 主要依賴流水、風力或冰川等自然力量搬運碎屑物質,在特定區域逐漸沉積增高。例如沖積平原邊緣的扇狀堆積體經年累月擡升可形成山體。

  2. 物質構成 主體由第四紀松散沉積物組成,包含黏土、砂礫、岩屑等混合堆積層。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記錄顯示,典型堆積山的沉積層厚度可達800-1500米。

  3. 形态特征 具有平緩山麓線和層狀結構,區别于構造運動形成的斷塊山或褶皺山。其坡度通常不超過25度,山體輪廓呈渾圓狀,符合《地形分類國家标準GB/T 34567-2020》對堆積地貌的形态描述。

該術語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标注為專業地理名詞,建議與"侵蝕山""火山錐"等概念進行對比理解。實際應用中常見于沖積扇發育區、冰碛丘陵帶等特定地質環境。

網絡擴展解釋

“堆積山”一詞在不同語境下有雙重含義,需結合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地理學術語

指由自然物質長期堆積形成的山體形态,常見類型包括:

  1. 火山():岩漿噴發後冷卻凝固形成的錐形山體,如富士山。
  2. 冰碛丘陵():冰川運動攜帶的碎屑物堆積而成,多見于冰川消退區域。
  3. 沙丘():風力作用下沙粒堆積形成的丘狀地貌,如沙漠中的新月形沙丘。

此類山體具有物質來源明确、層理結構顯著的特點,與構造運動形成的褶皺山、斷塊山有本質區别。


二、成語比喻義

形容事物大量聚集、堆積如山的狀态()。例如:


辨析要點

類型 核心特征 典型場景
地理學概念 自然物質沉積形成的地貌 地質研究、自然景觀
成語用法 強調數量龐大、密集堆積 日常生活、文學描述

注:部分資料将火山作為堆積山的别稱(),但更嚴謹的定義涵蓋更廣泛沉積類型,建議結合具體文獻使用術語。

别人正在浏覽...

百川灌河笨家夥讒姬蒇事騁迹赤绂大才大熊貓科雕章琢句蝶拍短箫耳目股肱梵閣方光烏幹顫拱高狗頭上生角乖散歸脤和氏璧火矢積愛郊拜茭艹叫阍姣媚矯猛近乎苦本廉幹漣洳燎漿泡留後門籠豢木遁紐帶潘将軍炮煨蒲服蜻蛚子瓊書诠量缺口鑷子如棄敝屣殺字折正室奉綏芬河市泰山其頽調色題名鄉會裼衣頭緒妄見五元祥序小組長謝練邪議謝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