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堆积山的意思、堆积山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堆积山的解释

火山的别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堆积山"是地质学术语,指通过外力搬运的物质长期沉积、叠加形成的山体形态。该概念包含三方面核心含义:

  1. 形成机制 主要依赖流水、风力或冰川等自然力量搬运碎屑物质,在特定区域逐渐沉积增高。例如冲积平原边缘的扇状堆积体经年累月抬升可形成山体。

  2. 物质构成 主体由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组成,包含黏土、砂砾、岩屑等混合堆积层。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记录显示,典型堆积山的沉积层厚度可达800-1500米。

  3. 形态特征 具有平缓山麓线和层状结构,区别于构造运动形成的断块山或褶皱山。其坡度通常不超过25度,山体轮廓呈浑圆状,符合《地形分类国家标准GB/T 34567-2020》对堆积地貌的形态描述。

该术语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标注为专业地理名词,建议与"侵蚀山""火山锥"等概念进行对比理解。实际应用中常见于冲积扇发育区、冰碛丘陵带等特定地质环境。

网络扩展解释

“堆积山”一词在不同语境下有双重含义,需结合具体使用场景理解:

一、地理学术语

指由自然物质长期堆积形成的山体形态,常见类型包括:

  1. 火山():岩浆喷发后冷却凝固形成的锥形山体,如富士山。
  2. 冰碛丘陵():冰川运动携带的碎屑物堆积而成,多见于冰川消退区域。
  3. 沙丘():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形成的丘状地貌,如沙漠中的新月形沙丘。

此类山体具有物质来源明确、层理结构显著的特点,与构造运动形成的褶皱山、断块山有本质区别。


二、成语比喻义

形容事物大量聚集、堆积如山的状态()。例如:


辨析要点

类型 核心特征 典型场景
地理学概念 自然物质沉积形成的地貌 地质研究、自然景观
成语用法 强调数量庞大、密集堆积 日常生活、文学描述

注:部分资料将火山作为堆积山的别称(),但更严谨的定义涵盖更广泛沉积类型,建议结合具体文献使用术语。

别人正在浏览...

阿僧祇保媪边前飑飑餐仰朝隮宸歌舂击醋妒大临当涂高点翳断舌乏绝番舶分鼎风息焚林而狩俯逼福禄夫男府实该当阁标汞砂构结诟诮韩寿香患处火杂杂假埋脚灯燋烂积泉浪蕊两帝利赖林丘乱弹琴论坐磨棱刓角木芙蓉排钟判奂贫露濮鈆潜画潜精潜逃弃朝轻怜重惜擒拏适徙恬不知怪铜靛敦瓜相动香洁仙羽斜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