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赤芾。《易·困》:“九五,劓刖,困于赤紱。” 高亨 注:“赤紱,赤色之蔽膝,大夫所服,此赤紱象徵服赤紱之大夫。”《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愚頑之質,加以固病,誠羞負乘,辱污輔将之位,将被詩人‘三百赤紱’之刺。” 李賢 注:“赤紱,大夫之服也。”參見“ 赤芾 ”。
(2).即赤绶。《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天子使 魏公 位在諸王侯上,改授金璽、赤紱、遠遊冠。” 唐 白居易 《戊申歲暮詠懷詩》之二:“紫泥丹筆皆經手,赤紱金章盡到身。”參見“ 赤綬 ”。
赤绂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厚重感的專有名詞,其核心含義指向古代官員服飾中的紅色蔽膝(一種垂于身前的織物)。該詞由“赤”與“绂”二字構成:“赤”指紅色,象征尊貴與權威;“绂”本義為系印的絲帶,後特指蔽膝,是周代禮制中區分身份等級的重要标志。
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赤绂為“諸侯及卿大夫的服飾”,屬周代禮制體系。《詩經·曹風·候人》有“彼其之子,三百赤芾(通‘绂’)”的描述,印證其與貴族階層的關聯。《禮記·玉藻》進一步明确“一命緼韍幽衡,再命赤韍幽衡”的等級劃分,表明赤绂對應中等爵位的官員。在文化内涵上,赤绂不僅象征權力,更隱含對禮法秩序的維護要求,如《周易·困卦》以“朱绂方來”喻示德行需與地位相配。
“赤绂”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由“赤”和“绂”組成:
赤(chì)
本義為紅色,引申為“空淨”(如赤手空拳)、“忠誠”(如赤膽忠心)。在古代文化中,“赤”象征南方、火德,也用于形容純正的事物。
绂(fú)
指古代系官印或佩玉的絲帶,後衍生為身份地位的象征。不同顔色的“绂”對應不同官階,如“朱绂”為紅色绶帶,多屬高官(三品以上)。
組合釋義
“赤绂”即紅色的绶帶或服飾配件,常見于先秦文獻,如《詩經·小雅·采菽》中“赤芾(同绂)在股”,描述貴族服飾。其材質多為絲帛,顔色用朱砂染成,代表權力與尊貴。
文化關聯
由于缺乏具體語境,以上為綜合釋義。若需精準解讀,建議提供出處或上下文。
巴峽才格稱賞不已醇溫寸毫大犬墊話奠居逗耍厄貧梵相高速公路咯巴廣告顔料閨帷過尤國子祭酒諕吓貨單火鑽醬紫磵戶鞯辔交衡鏡浄迹象隽蔚開萌駃題列屋禮敬離聚靈菌路塞梅柳意披香旗旒欺瞞夾帳清夜扪心全周染涉入細煽行試廚水關水淩淩樹牙俗末俗物天爺烔烔圖案窪涔蛙鳴妄進巫史詳穩閑毀攜接斜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