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鑷子用以拔毛,缺口鑷子則不能。故用以比喻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宋 蘇轼 《與陳季常書》之十二:“彼不相知者,視僕之飢飽,如觀 越 人之肥瘠耳。鄉諺有雲‘缺口鑷子’者,公識之。”自注:“缺口鑷子者,取一毛不拔。”
“缺口鑷子”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源自宋代蘇轼《與陳季常書》之十二:“鄉諺有雲‘缺口鑷子’者,公識之。”。蘇轼借民間諺語諷刺吝啬之人,後逐漸演變為成語。
個别網頁(如)提到“填補空缺”的釋義,但結合權威出處和主流解釋,該成語更常用于形容吝啬。
缺口鑷子是由"缺口"和"鑷子"兩個詞組成的。"缺口"指的是一種有縫隙或間斷的地方,"鑷子"指的是一種用于夾取小物件的工具。
"缺口"一詞的部首是"缶",總共有8個筆畫;"鑷子"一詞的部首是"钅",總共有9個筆畫。
《缺口鑷子》一詞源自于漢語,是用來形容有缺陷的夾取工具。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缺口鉗子」。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缺口鑷子"可以寫作「缺口鉗子」或者「缺口箝子」。
1. 他使用缺口鑷子夾取了那顆小零件。
2. 這把缺口鑷子因為長時間使用已經損壞了。
3. 我需要一把缺口鑷子來修理這個電子零件。
缺口、鑷子
缺陷鉗子、損壞夾具
完好夾子、無缺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