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苦本的意思、苦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苦本的解釋

佛教語。謂貪欲乃諸苦之根本。語出《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南朝 梁武帝 《斷酒肉文》之一:“出即飲酒,開衆惡門;入即噉肉,集衆苦本。” 宋 葉廷珪 《海錄碎事·道釋經》:“永除苦藴,永斷苦本。”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七章第一節:“貪、瞋、癡總稱為無明,也稱為三毒,貪欲尤為諸苦中之根本,稱為苦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苦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與宗教色彩的複合詞,由“苦”與“本”二字構成,其核心含義指苦難的根源或根本原因。以下從詞典釋義、語源及文化背景角度分述:

一、詞典釋義

  1. 本義

    “苦本”指痛苦産生的根本原因,強調苦難的深層源頭。

    例證:《漢語大詞典》釋為“苦難的根本”,多用于佛教語境,指衆生輪回痛苦的根源(如無明、欲望等)。

  2. 引申義

    在世俗語境中,可泛指任何困境或災禍的底層誘因。

    例證:古籍中“民之饑,以其苦本深”暗喻社會矛盾的根源。


二、語源分析

  1. “苦”

    《說文解字》釋為“大苦,苓也”,本指草藥之苦味,後引申為精神層面的痛苦。《廣雅》注:“苦,窮也”,含困厄之意。

  2. “本”

    《說文》釋“木下曰本”,原指樹根,後衍生為“事物的根基或起源”。如《論語》“君子務本”即強調根本。

二字組合後,“苦本”從字面可解作“痛苦的根基”,契合其哲學内涵。


三、文化背景

該詞在佛教典籍中高頻出現,如:

《大般涅槃經》雲:“無明為苦本。”

《法華經》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此概念與“集谛”(苦之因)相通,成為佛教四聖谛的核心教義之一,影響後世文學與哲學表達。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3. 鸠摩羅什譯. 《妙法蓮華經》. 大藏經刊行會, 1956.

網絡擴展解釋

“苦本”一詞主要有兩種解釋,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佛教術語(主要含義)

詞義:指貪欲是人生苦難的根本根源。
出處:源自《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欲為本”,後被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等佛教文獻引用強化此概念。
核心思想:

  1. 貪欲(如對物質、情欲的執着)是“三毒”(貪、瞋、癡)之首,被稱為“苦本”;
  2. 佛教認為斷除貪欲才能脫離苦海,如梁武帝強調飲酒食肉會“集衆苦本”。

二、現代引申義(較少見)

詞義:指通過經曆苦難來磨砺本領或成就,屬現代語境下的引申用法。
例句:如“創業的苦難成為他的苦本,最終取得成功”。需注意這種用法尚未被權威詞典廣泛收錄,可能與原佛教含義存在差異。

建議

若在古籍或佛教文獻中遇到“苦本”,應優先采用第一種解釋;現代文本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是否為引申義。如需深入考證,可參考《法華經》或《中國通史》第三編。

别人正在浏覽...

逼鄰伯道無兒常事傳政怵悐楚絃打挾仿生學凡僧丐棍感歎號官收國度含詠好似洪算後記皇隰回向文裌襖交質戒戢節夜孑義集結矜饬進説酒标祭幛喀爾巴阡山脈涼落列舍柳火冒地暮晷南沃沮鬧鬧和和念念諾貝爾獎破瓦寒窯撲騰騰寝頓請火輕趫清議跫然足音雀稗身當矢石事半功倍時序說不出口送夏俗念騰跞田坪銅币外兄挽辂微言詳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