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不償失的意思、得不償失的詳細解釋
得不償失的解釋
[submarginal;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gain does not equal to loss;gains cannot make up for losses] 得到的抵不上付去的
企圖開墾一塊得不償失的坡地
詳細解釋
所得到的不足以補償所失去的。 宋 陸遊 《<方德亨詩集>序》:“得不償失,榮不蓋媿。”《明史·傅姜包田等傳贊》:“給事中 程紹 言 嘉靖 中採礦,費帑金三萬餘,得礦銀二萬八千五百,得不償失,因罷其役。” 毛6*澤6*東 《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三:“力求避免打那種得不償失的、或得失相當的消耗戰。”亦作“ 得不酬失 ”、“ 得不補失 ”、“ 得不償喪 ”。《後漢書·西羌傳論》:“軍書未奏其利害,而離叛之狀已言矣。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三國志·吳志·陸遜傳》:“ 權 遂征 夷州 ,得不補失。” 金 王若虛 《進士彭子升墓志》:“晚登一第,則到官未滿而亡,僅予隨奪,得不償喪。”
詞語分解
- 得不的解釋 能不;豈不。《史記·秦本紀》“伐 南山 大梓” 司馬貞 索隱引《錄異傳》:“ 秦 若使人被髮,以朱絲繞樹伐汝,汝得不困耶?” 唐 李德裕 《次柳氏舊聞》:“ 志忠 晚乃謬計耳,其初立朝,得不為賢相乎
- 失的解釋 失 ī 丢:遺失。坐失良機。收複失地。流離失所。 違背:失約。失信。 找不着:迷失方向。 沒有掌握住:失言。失職。失調(俹 )。 沒有達到:失望。失意。 錯誤:失誤。失策。過失。失之毫厘,謬以千裡。 改變常态:驚慌失色。 得 筆畫數:; 部首:大;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得不償失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得不償失”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所得到的好處無法彌補遭受的損失,常用于形容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的行為,含貶義。例如:
- 為短期利益破壞環境,最終被罰款且聲譽受損;
- 過度加班導緻健康問題,醫療支出遠超加班收入。
二、詞源與出處
-
古代文獻
最早見于宋代蘇轼《和子由除日見寄》:“感時嗟事變,所得不償失”;
另一說可追溯至《後漢書·西羌傳論》:“故得不酬失,功不半勞”。
-
結構解析
主謂式結構,由“得”“不”“償”“失”四字構成,讀音為dé bù cháng shī(注意“得”不讀děi,“償”不讀shǎng)。
三、用法與示例
-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如:“這種決策得不償失”。
-
例句參考
- 急于求成的學習方式如同揠苗助長,結果得不償失;
- 英文翻譯:The loss outweighs the gain(損失超過收益)。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因小失大、貪小失大
- 反義詞:事半功倍、一本萬利
五、使用建議
該成語多用于批評短視行為,強調長遠利益的重要性。實際運用時需注意語境,例如:
“企業若為降成本忽略安全,事故後的賠償往往得不償失。”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不償失》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所獲得的利益或回報遠遠不足以彌補所付出的代價或損失。它由3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彳」、「貝」和「攴」,分别表示「行走」、「貝殼」和「攴」古代書寫形式為「」,它是由右邊的兩個部首組成。《得不償失》一詞的來源尚無準确的記錄,但可以推測其是中國古代的智慧總結。
《得不償失》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得不償失」。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彳」部由兩個「丿」組成,「貝」部的書寫與現代相同,「攴」部則是由「攴」本身組成。
例句:
1. 他為了追求短暫的榮譽而失去了自由,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2. 她為了賺更多的錢而犧牲了自己的健康,現在後悔得不償失。
一些相關的詞語包括:得失、代價、權衡、投資回報等。
近義詞:得了不償命、得不嘗足、得失利弊
反義詞:得償所願、努力有所回報、得失相當
希望以上信息對您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