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莢的意思、草莢的詳細解釋
草莢的解釋
瑞草。又名蓂莢、曆莢。傳說古人曾用以計曆。《竹書紀年》卷上:“﹝ 堯 時﹞又有草莢階而生,月朔始生一莢,月半而生十五莢,十六日以後,日落一莢,及晦而盡。月小則一莢焦而不落。名曰蓂莢,一曰曆莢。” 宋 周邦彥 《黃鹂繞碧樹·春情》詞:“草莢蘭芽漸吐。且尋芳、更休思慮。”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
- 莢的解釋 莢 (莢) á 豆科植物的長形果實,亦指狹長無隔膜的其他草木的果實:豆莢。莢果。皂莢。 筆畫數:; 部首: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草莢”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及相關信息如下:
一、基本定義
草莢(拼音:cǎo jiá,注音:ㄘㄠˇ ㄐㄧㄚˊ)指一種傳說中的瑞草,又名“蓂莢”“曆莢”。古人曾用它輔助計算曆法,根據其生長規律推測日期。
二、曆史與文化背景
-
曆法功能
據《竹書紀年》記載,堯帝時期,草莢每日生長或脫落一莢:
- 月首至月中:初一始生一莢,十五日長滿十五莢;
- 月半至月末:十六日起每日落一莢,至月底落盡;
- 小月特殊:若遇小月(30天),最後一莢焦枯不落。
-
象征意義
草莢被視為祥瑞之兆,常用于古代文獻中表達對太平盛世的贊頌,如宋代周邦彥詞作《黃鹂繞碧樹·春情》中“草莢蘭芽漸吐”即借其寓意美好時節。
三、延伸說明
- 名稱關聯:因與曆法相關,又稱“曆莢”,部分典籍中寫作“蓂莢”。
- 現代應用:該詞多出現于古籍或文學創作,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記載,可參考《竹書紀年》或相關注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莢這個詞的意思:
草莢是指豆科植物果實内的多肽狀纖維層,也就是豆莢。在語境中,草莢可以用來比喻外形類似于草莢的容器或固定物體的物品。
拆分部首和筆畫:
草莢的部首是艹,草莢的拆分筆畫有8畫(草3畫,莢5畫)。
來源:
草莢一詞最早出現在東漢劉向的《說文解字注》中。它在古代寫法中是以「䒿」字作為代替,它的構造形象地描繪了豆莢的形态。
繁體:
草莢的繁體寫法仍然是「草莢」,沒有特殊的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寫法中,草莢的表示字形為「䒿」。這個字形描繪了兩個平行的橫線,上方有一點,類似于一個完整的草莢的形狀。
例句:
1. 他拿出一個草莢,裡面裝滿了鮮嫩的綠豆。
2. 我發現了一個腐爛的草莢,裡面的豆子已經發黴了。
組詞:
草莢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許多詞語,例如:草莢兒、草莢豆、豆莢。
近義詞:
豆莢、莢果。
反義詞:
非草莢、非豆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