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愁畏的意思、愁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愁畏的解釋

憂懼。 唐 杜甫 《瞿唐兩崖》詩:“ 羲和 驂馭近,愁畏日車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愁畏"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愁"(憂愁、憂慮)和"畏"(畏懼、害怕)兩個語素并列構成,用以形容一種交織着憂愁與恐懼的複雜心理狀态。其核心含義及解析如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愁畏"指人因内心憂慮不安而同時産生憂愁與畏懼的情緒。例如:

    《漢語大詞典》釋義:憂愁恐懼。

    例證:唐代杜甫《北征》詩:"乾坤含瘡痍,憂虞何時畢?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愁畏日車翻。"(此處"愁畏"既含對時局的憂慮,亦含對動蕩的恐懼)

  2. 構詞與語義關系

    • 愁:側重對未知或不利結果的焦慮(如生計、前途之憂);
    • 畏:強調對具體威脅的懼怕(如災禍、權威之懼)。

      二者結合後,形成一種兼具"憂心忡忡"與"戰戰兢兢"的複合情感,多見于描述亂世心境或人生困境。


二、古典文獻中的使用

  1. 唐代詩歌

    杜甫詩中多次使用該詞,反映安史之亂中民衆的普遍心理。如《草堂》:"飲啄愧殘生,食薇不敢馀。愁畏逆旅人,何由辨賢愚。"

    解讀:戰亂中詩人流離失所,既憂生計無着(愁),又懼途遇歹人(畏)。

  2. 史書與筆記

    《舊唐書·李渤傳》載:"時宦官驕橫,宰相多畏避之。渤獨抗疏……帝雖不納,然愁畏稍息。"

    解讀:朝臣對宦官專權既憤懑(愁)又不敢觸怒(畏),李渤的直谏暫緩了這種情緒。


三、文化内涵與情感層次

  1. 社會性愁畏

    古代文獻中,"愁畏"常關聯社會動蕩(如戰亂、苛政),體現個體在不可控環境下的無力感。如白居易《新豐折臂翁》:"聞道雲南有泸水,椒花落時瘴煙起。大軍徒涉水如湯,未過十人二三死。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别爺娘夫别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是時翁年二十四……偷将大石捶折臂。張弓簸旗俱不堪,從茲始免征雲南。骨碎筋傷非不苦,且圖揀退歸鄉土。此臂折來六十年,一肢雖廢一身全。至今風雨陰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終不悔,且喜老身今獨在。不然當時泸水頭,身死魂飛骨不收。應作雲南望鄉鬼,萬人冢上哭呦呦。"

    :雖未直用"愁畏",但老翁自殘避戰的行為,正是"愁畏"的極端表現。

  2. 生命哲學中的愁畏

    道家與佛教文獻中,"愁畏"亦指向對生死、無常的敬畏。如《莊子·齊物論》"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隱含對生命曆程的憂懼。


四、現代語義轉化

現代漢語中,"愁畏"已非常用詞,但可拆解為: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
  2. 《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
  3. 《舊唐書》,中華書局,1975.
  4. 《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網絡擴展解釋

“愁畏”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一、基本釋義

“愁畏”意為憂懼,即同時包含憂慮與恐懼的情緒。該詞由“愁”(憂愁、擔憂)和“畏”(害怕、恐懼)組合而成,強調因内心不安而産生的雙重負面情感。

二、出處與例句

  1. 古典文獻:唐代杜甫在《瞿唐兩崖》中寫道:“羲和驂馭近,愁畏日車翻。”此句以神話中的太陽神羲和駕車為喻,表達對局勢動蕩的深切擔憂。
  2. 現代引用:作家唐七公子曾用“憂愁畏怖,自有盡時”描述人生困境中的心境,體現該詞在當代語境下的延伸使用。

三、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面臨壓力、挑戰或未知時的複雜心理狀态,例如:

四、補充說明

部分詞典(如滬江線上)标注其讀音為chóu wèi,并歸類為書面語,常見于詩文或正式表達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網站(如、2、3)。

别人正在浏覽...

晻薆鼇極白丹百分班貢苞蘖北戎褊隘補天柱地裁覆柴扒馳説穿插初寒釣缗定型遞戰碓挺嘴犯天下之不韪幹位公戶钴鉧衡度懷抱兒畫欄駕鵞佳客介弟借景生情齎糧藉寇精銅金騣科制垃圾股呖呖曆練老成論綱盟首門橹磨不磷,湼不缁磨捋木曜配伍遷更圈牢養物曲學多辨沙塊沈穆攝食耍滑思凡肅唱提鈴托處玮制險地相如草小戾攜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