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膏肓。 南朝 梁 何遜 《七召》:“有為之生已逼,無益之慮常勞;若見明于礙滞,幸求救于肓膏。”
肓膏是"膏肓"一詞的倒置形式,其核心含義源自中醫經典《黃帝内經》。該詞本義指人體内特定的生理結構,後演變為形容難以救治的病症狀态。以下從字源、醫學、文化三個維度展開闡釋:
一、字源釋義 "肓"(huāng)在《說文解字》中标注為"心下膈上也",《漢語大字典》明确其指心髒與橫膈膜之間的區域。該部位在古代醫學中被認為"針藥不至",是醫療手段難以觸及的禁區。
"膏"(gāo)在《康熙字典》中有雙重釋義:既指心髒尖端的脂肪組織(《左傳·成公十年》注"心下為膏"),也泛指人體重要髒器周圍的脂膜。這種組織結構具有保護内髒和儲存能量的功能。
二、醫學應用 在《黃帝内經·素問》中,"膏肓"特指心髒與橫膈之間的解剖間隙,該區域被視為病邪潛伏的深層部位。晉代皇甫谧《針灸甲乙經》強調:"膏肓俞無所不治",說明古代醫家對此部位的重視。
三、文化引申 成語"病入膏肓"出自《左傳》,記載晉景公"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的典故。該成語後被《現代漢語詞典》收錄,比喻問題嚴重難以挽救。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進一步将膏肓俞穴的針灸療法發展為系統的診療方案。
“肓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肓膏”即“膏肓”的倒序寫法,指人體心髒與膈膜之間的部位。中醫認為此處是藥力難以到達的區域,因此“病入膏肓”常用來形容疾病深重、難以醫治。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梁代何遜的《七召》:“有為之生已逼,無益之慮常勞;若見明于礙滞,幸求救于肓膏。”。此處“肓膏”比喻難以解決的困境或頑疾。
現代漢語中,“肓膏”一詞已極少使用,多被“膏肓”替代。常見于成語“病入膏肓”及文學作品中,用以表達問題根深蒂固或病情危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典或查字典等權威來源。
碧簡裁制遄行棰令箠辔箠損楚相斷蛇辭曹刺戟頂心東流逗號緞疋庫番宿憤厥庚癸之呼廣陌黑牛兒還原染料魂飛魄飏嘉慕繼繼承承經見稽沈緝私極則舉行揆端拉歌靓耀六花陣六屬弄堂房子盲左門下掾命盜案鳴林謬得裊絲女曹兒炮格僑胞旗裝桑花三角債沈園是樣誓願壽人損公肥私瑣末同心杯危仆無作銜策相閥先神小鳥依人禊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