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跨竈的意思、跨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跨竈的解釋

(1).本指良馬奔跑時後蹄印躍過前蹄印。因以喻指好馬,良馬。 高士奇 《天祿識馀·跨竈》《海客日談》:“馬前蹄之上有兩空處,名竈門。馬之良者後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竈。言後步趲過前步也。”一說,馬枥曰皁,“竈”為皁之借字,馬生而越過皁,非凡馬。參見 清 桂馥 《劄樸》卷五。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三章:“他牽着千裡雪走了幾步,為着炫耀自己是真正内行,故意用《相馬經》上的術語稱贊說:‘跨竈!跨竈!真是好馬!’”

(2).比喻兒子勝過父親。《詩律武庫·跨竈撞樓》引 三國 魏 王朗 《雜箴》:“家人有嚴君焉,井竈之謂也,是以父喻井竈。或曰:竈上有釜,故生子過父者,謂之跨竈。” 宋 蘇轼 《答陳季常書》:“長子 邁 作吏,頗有父風,二子作詩騷殊勝,咄咄皆有跨竈之興。” 明 陳汝元 《金蓮記·觐聖》:“問庭前詩禮羞言跨竈。” 柳亞子 《壽廖夫人七十晉一大慶》詩之一:“兒曹跨竈心彌喜,孫輩含飴願早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跨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典故色彩的詞彙,字面指“跨越竈台”,實際喻指後代超越父輩的才能或成就。其核心含義與典故來源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本義溯源

    古代相馬術語中,良馬前蹄印痕(“竈”指馬蹄印形似竈台)若跨越前一蹄印,象征其奔馳迅捷。後引申為後代超越先輩的比喻,尤指子孫才能、功業勝過父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0卷,第2頁)

  2. 引申義

    用于贊譽家族中青出于藍的傑出人才,含褒義。如:“此子才華橫溢,可謂跨竈之材。”


二、典故與用法

  1. 蘇轼典故

    北宋《侯鲭錄》記載,蘇轼問兒子蘇迨:“世人皆以‘跨竈’喻子勝父,何解?”蘇迨答:“竈上有釜(諧音‘父’),跨釜即越父也。”此說成為通行解釋。

    來源:《侯鲭錄·卷三》(趙令畤撰)

  2. 典籍用例

    • 《幼學瓊林·祖孫父子》:“子勝父曰跨竈。”
    • 清袁枚《隨園詩話》:“若佳兒能跨竈,便是家門之幸。”

三、現代應用

跨竈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書面語或文學語境,強調家族傳承中的突破性成就,如:“青年科學家屢獲突破,學界譽其跨竈之才。”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侯鲭錄》(宋代筆記,趙令畤著)
  3. 《幼學瓊林》(明代啟蒙讀物,程登吉編)
  4. 《隨園詩話》(清代詩論,袁枚著)

(注:古籍原文可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等權威數據庫查閱,鍊接略)

網絡擴展解釋

“跨竈”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一、本義:形容良馬特性

指良馬奔跑時,後蹄印跨越前蹄印的現象。這一說法源于古代相馬術語。古人認為馬前蹄上方有凹陷處稱為“竈門”,若後蹄痕迹能超過前蹄痕迹,則象征馬匹腳力非凡,故稱“跨竈”。例如《天祿識馀·跨竈》記載:“馬之良者後蹄印地之痕反在前蹄印地之前,故名跨竈。”

二、引申義:子輩超越父輩

通過“竈”與“父”的諧音關聯(竈上有釜,諧音“父”),衍生出兒子成就超過父親的比喻義。如《幼學瓊林》載:“子過父曰跨竈”,蘇轼也曾用“跨竈之興”形容兒子才華出衆。典型例子是明代王陽明雖未考中狀元,但因學術成就超越其狀元父親王華,被稱為“跨竈之人”。

三、特殊語境下的其他解釋

少數文獻(如、8)提到“跨竈”有“跨越家庭或單位任職”的現代引申義,但此用法較為罕見,可能屬于特定語境下的新解。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如《天祿識馀》《雜箴》等),可參考、4、7的原始出處。

别人正在浏覽...

班匠舶來品不祀蠶紙瞠眙錯着水大姆子丹垩手斷果多項式防波堤翻然改進腐儒覆沓攻難灌音黑彪黑手橫肉回思貨兒見米皦繹擊刺精朗津濟燼燃酒标沮谪口承款曲類家列爵陵堂冒牌旻靈髼頭赤腳平拱潑火情迷窮泰極侈绮榭賞際商夢懷人深淵赦贖市調失之東隅殊尊歲事特縣停業停轸猥廁畏悚僞撰相喣以沫見世脅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