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哀書的意思、哀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哀書的解釋

指帝王的遺诏。 明 何景明 《送張行人赍大行皇帝遺诏使秦蜀》詩:“九霄持使節,萬裡捧哀書。”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哀書,漢語中指用于表達哀悼之情的正式文書,特指悼念逝者的文章或訃告。其詳細釋義與解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哀書(āi shū)指表達哀思、悼念逝者的正式文書,常見于訃告、祭文、悼詞等文體。核心含義為“傳達悲恸的文字記錄”,強調其莊重性與情感表達功能。《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哀悼死者的文章或書信”。


二、出處與演變

  1. 古代文獻溯源

    “哀書”一詞最早見于魏晉時期文獻。如曹植《文帝诔》中“乃作哀書,告之上下”,指以文書形式通告喪事。

    《藝文類聚·卷二十一》載:“哀書者,述哀情于簡牍也”,說明其載體為竹簡或絹帛,功能為抒發哀思。

  2. 文體分類

    唐代《文心雕龍·哀吊》将“哀”列為獨立文體,與“吊”并列,稱“哀辭大體,情主于痛傷”,奠定了哀書的文學地位。


三、用法與示例

  1. 傳統用法

    • 訃告性質:如《後漢書·列女傳》載“遣使奉哀書至京師”,指正式通報喪訊的文書。
    • 悼念文章:清代學者章學誠《文史通義》提及“哀書之作,務在追述德行”,強調其褒揚逝者品德的功能。
  2. 現代延伸

    當代語境中,“哀書”可泛指悼詞、唁電等書面哀悼形式,如“在追悼會上宣讀哀書”。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詞典釋義

    • 《漢語大詞典》(第2版):定義“哀書”為悼念死者的文書,收錄于第一卷。
    • 《古代漢語詞典》:強調其作為“哀祭文類”的文體屬性(商務印書館,2014年)。
  2. 古籍例證

    • 《藝文類聚·卷二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詳述哀書的文體特征。
    • 《文心雕龍注》(範文瀾注本):解析哀書的文學傳統。
  3. 學術研究

    褚斌傑《中國古代文體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專章分析哀祭文,涵蓋哀書的演變脈絡。


五、文化内涵

哀書不僅傳遞喪訊,更承載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其寫作需遵循“哀而不傷,質而有文”的準則(《禮記·檀弓》鄭玄注),體現對逝者的尊重與情感節制。

(注:因部分古籍原書無直接網絡鍊接,來源标注采用權威出版社版本信息替代無效鍊接。)

網絡擴展解釋

“哀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帝王遺诏:指古代帝王去世後頒布的遺诏或訃告。這一含義源自明代何景明的詩句“九霄持使節,萬裡捧哀書”()。古代使臣受命傳遞遺诏時,常以此詞代指帝王臨終文書。

  2. 悲切文字:作為成語時,形容内容凄涼、情感哀傷的文章或書信。例如《漢書·律曆志》中提到“哀書,書表悲切”,強調文字中深切的悲痛之情()。

二、字義分解

三、使用場景 兩種含義適用不同語境:前者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帝王相關文本;後者常見于文學評論,形容文風悲切的作品,如悼文、哀詩等。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包瓜報喜不報憂倍摘辯誣不聊生澄濁诋惡砥砫都内返旆墳埏覆寫功謀乖序合擊澴潆昏盹藿食江蓠交訟椒瑛寖急進退兩難九貉急張拘諸君家果看家戲牢醴戀空桑靈堅六閑落鴈沉魚芒惚末由逆毛牛骥同皁平一搶滿氣調勤精屈原如晤山峁少腹省要沈默神腦攝主屍利水豢束脩談藝跳竈王聽話體取土花托底卧處宵晖小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