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居位受祿而無所作為。《禮記·表記》:“近而不諫,則屍利也。” 孔穎達 疏:“若親近於君而不諫,則似如屍之受利祿也。”
“屍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居位受祿卻無所作為,常用來形容占據職位卻不履行職責的人。具體解析如下:
字面構成
出處與經典引用
源自《禮記·表記》:“近而不谏,則屍利也。”
孔穎達疏對此解釋:“若親近于君而不谏,則似如屍之受利祿也。”意為身居要職卻不進谏,如同祭祀中的“屍”隻享受供奉而不做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屍利》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屍體的利益”或者“具有屍體性質的利益”。通常用來指代在特定情況下以屍體為財産、資産或與屍體有關的其他利益。
《屍利》這個詞的部首是“屍”(shī)。
它的總筆畫數是5畫。
《屍利》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一些風俗和文化觀念。在古代,人們普遍認為屍體擁有一定的神秘力量和價值,例如可以祭祀祖先或者用于與親人、朋友的交往。因此,人們可能會以屍體為基礎建立利益關系,例如通過繼承、買賣或其他方式獲得屍體相關的利益。這種以屍體為財産的觀念漸漸被整理成為《屍利》這個詞語。
在繁體字中,《屍利》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中國,寫《屍利》這個詞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們争奪着祖父的《屍利》,希望通過繼承獲得財産。
2. 那個家族為了争奪祖母留下的《屍利》,發生了一場激烈的官司。
1. 屍體
2. 屍腐
3. 屍骸
1. 遺産
2. 財産
3. 利益
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與《屍利》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