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居位受祿而無所作為。《禮記·表記》:“近而不諫,則屍利也。” 孔穎達 疏:“若親近於君而不諫,則似如屍之受利祿也。”
屍利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由“屍”與“利”組合而成,需分釋其義以明整體含義:
屍
本義指古代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象征神靈),引申為空占職位而不履職。《說文解字》釋:“屍,陳也,象卧之形。” 後衍生出“屍位”一詞,如《尚書·五子之歌》載“太康屍位”,指居其位而不盡其責。
利
指利益、好處。《說文解字》曰:“利,銛也。從刀,和然後利。” 此處強調對己有利之事。
屍利即“如屍般受利”,指空享俸祿、不作為卻謀取私利的行為,含強烈貶義。其核心在批判身居其位者:
《禮記·表記》有“事君,近而不谏則屍利也”,直指臣子近君不谏、徒取祿位之态。
《荀子·大略》進一步闡釋:“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屍利素餐,無益于民者,不在在位。” 此處将“屍利”與“素餐”(白吃飯)并列,強調占據職位卻無益于民的失職本質。
該詞今罕用,但概念仍存于成語“屍位素餐”(《漢書·朱雲傳》)中,警示公職人員若渎職牟利,終将受曆史批判。
參考資料
“屍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居位受祿卻無所作為,常用來形容占據職位卻不履行職責的人。具體解析如下:
字面構成
出處與經典引用
源自《禮記·表記》:“近而不谏,則屍利也。”
孔穎達疏對此解釋:“若親近于君而不谏,則似如屍之受利祿也。”意為身居要職卻不進谏,如同祭祀中的“屍”隻享受供奉而不做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禮記》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
北京大學圖書館徧遊飙離鼈燥鞞柝閉心不吝指教步驺憯傷草魚扯爛污趁腳跷玳筵碇鐵踧迫方圓諷旨付命副憲個人數字助理公班寒林呴谕荒餘話題毀抹價增一顧經管金石良言金書金碗拒馬叉子抗辭恐慌闊宕酹觞吏節落落穆穆牡桂能樣佩瑱披披齊倫秋斂曲筆儴徉熔劑三足鼎扇月深潭碳弧燈天使彤丹微胤霧裡看花五印字響現期閑消消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