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ess hill] 〈方〉∶小山頭
過去陝北地廣人稀,走路走很遠才能碰到一個村子,村子也往往隻有幾戶人家散落在山峁溝畔。——《歌聲》
方言。圓頂的小山頭。 左齊 《南泥灣屯墾》:“到收工的時候,戰士們總要再發起幾個‘沖鋒’,非要開到一個山窪或一個山峁才肯停止。” 柳青 《銅牆鐵壁》第十四章:“ 鞏家溝 通 泥溝子 的那道溝裡也擁滿了敵人,先頭已經上了 吳家溝 的山峁。”
“山峁”是一個方言詞彙,主要用于描述我國陝北地區特有的地貌特征,具體含義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圓頂的小山頭,屬于黃土高原溝壑地形中的典型地貌單元。這種地形由長期水土流失切割而成,頂部渾圓、斜坡較陡()。
2. 地域特色
該詞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常見于描寫陝北風土人情的文學作品中。例如柳青的《銅牆鐵壁》提到“隊伍翻過山峁”,左齊的《南泥灣屯墾》也描述過戰士們在山峁勞作的情景()。
3. 形态特征
山峁常與“溝畔”(溝壑邊緣)形成地貌組合,呈現出“峁梁交錯、溝壑縱橫”的景觀,反映了陝北地廣人稀的居住分布特點。例如《歌聲》中描述:“幾戶人家散落在山峁溝畔”()。
擴展說明
在學術語境中,此類地貌也被稱為“黃土峁”,屬于風積黃土受侵蝕後形成的丘陵地貌,與“黃土塬”“黃土梁”共同構成黃土高原的三種主要地貌類型。
山峁(讀音:shān mǎo)這個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拆分部首為“山”和“⼭峁”中獨⽴部首“⼭”,拆分筆畫為⼱´(⼱為兩撇的一底,´為一點),來源于漢字的演變過程。
山峁這個詞彙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地理學詞彙。在古時候,⼭峁⼜⼜指向⼀座密集起伏的山脈,⾼⾜輪廓明顯,且排列整齊。正因如此,觀察到這種類型的山脈,人們将之稱為⼭峁。
⼭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山嶁」,善于書寫繁體字的人常常在書寫中使用這個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寫的字形經曆了多次演變,⼭是其中之⼀。古時候寫作“⼭”的字形較為簡單,由兩條豎線構成,形狀近似山脈的輪廓。後來,字形逐漸演變為現在的樣子,增加了三點,更加立體且有層次感。
以下是關于"山峁"的一些例句:
與“山峁”相關的組詞有:山脈、⼭峰、⼭谷、⼭嶺等。
與“山峁”近義詞:⼭峰、⼭嶺、山脈。
與“山峁”反義詞:平原、平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