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砥柱 ”。
“砥砫”是“砥柱”的異體寫法,該詞在漢語中屬于古語用法,現代通用規範字形為“砥柱”。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砥柱”原指黃河激流中的山石(今河南省三門峽東),後引申為比喻堅強獨立、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力量。例如“中流砥柱”一詞,出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嘗從君濟于河,鼋銜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從構字法分析,“砥”為形聲字,從石氐聲,本義為質地細膩的磨刀石;“柱”從木主聲,指支撐房梁的構件。二字組合後,“砥柱”既保留了“砥”的穩固特性,又融合了“柱”的支撐意象,形成穩固不動的象征意義。這一用法在《水經注·河水》中亦有印證:“砥柱,山名也,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頒布後,“砫”作為“柱”的異體字已不再用于現代漢語書面表達。權威語言規範文件《通用規範漢字表》中僅收錄“砥柱”為标準詞形。
砥砫(dǐ zhǔ)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砥柱”相同,主要用于比喻在艱難環境中能堅守原則、支撐大局的人或力量。以下是詳細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演變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晏子春秋》或現代詞典中的“砥柱”詞條。
敗亂百五白棗逼湊禀體不堪入耳布信撤軍成效卓著充衢淳母淳孝詞因錯案大出進搭對大幹快上躭勤兜答度涉犯疑顧命果悍骨肉團圓谷子黃糖灰釘魂帕混營子奸谄健将诘诎聱牙楬着看青可痛苛政猛于虎略通邏輯落井投石鑪橐馬齒徒增馬角沒清頭鳴竽攀高磐磨切切在心騎軍青衲襖齊雲神規刷剔水堰算器訴長道短鐵君吞象五德無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