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寝卧之所。 漢 焦贛 《易林·乾之解》:“鬼魅所舍,誰知卧處?”《漢書·廣川王劉去傳》:“ 昭信 知 去 已怒,即誣言 望卿 歷指郎吏卧處,具知其主名,又言郎中令錦被,疑有姦。”
指睡卧起居。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宦娘》:“ 溫 視藉草腐濕,不堪卧處,因危坐鼓琴,以消永夜。” 郭希仁 《從戎紀略》:“ 華陰 縣署窄狹,人衆卧處不便,飲食無時,精神甚為勞頓。”
“卧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指休息或居住的場所,尤其強調與睡眠相關的空間,如床鋪、寝室等。也可引申為日常起居生活的環境。
寝卧之所
即具體的睡眠場所,如床榻、居室。例如《漢書》中記載“曆指郎吏卧處”,即描述官員的休息地點。
睡卧起居
泛指與日常生活相關的行為及環境,如《聊齋志異》提到“藉草腐濕,不堪卧處”,強調居住條件的簡陋。
“卧處”一詞兼具具體場所與生活狀态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若需更多古籍例證或完整釋義,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漢典》。
《卧處》是一個名詞,指的是人們睡覺或休息的地方。它代表了安逸、休息和舒適。
《卧處》由“卩”、“廣”、“虍”、“一”、“冖”五個部首組成。
它的總筆畫數為13畫。
《卧處》在現代漢語中源自古代漢語,形成于先秦時代。在繁體中,它的寫法為「臥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時候會将“虍”部首寫成“⺝”,即「臣⺝|虍|冖|廣|卩|戶|亼|氶|」。
1. 終于到了休息時間,我走進辦公室的卧處,躺下來休息。
2. 這個卧處的床墊非常舒適,每天睡得都很香。
卧室、卧榻、卧鋪、卧艙、卧床
睡覺地點、休息之處、躺椅
立處、起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