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祭祀竈神的一種習俗。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一:“臘月丐戶裝 鐘馗 、竈神到人家乞錢米,自朔日至廿四日止,名曰跳竈王……謂之跳竈王者,舊俗在二十四日,是日必祀竈,有若娛竈神者,猶 滿洲 祀神,謂之跳神也。” 清 褚人穫 《堅瓠續集·傩》:“今 吳中 以臘月一日行儺,至二十四止,丐者為之,謂之跳竈王。” 清 顧祿 《清嘉錄·跳竈王》:“月朔,乞兒三五人為一隊,扮竈公竈婆,各執竹枝,噪於門庭以乞錢,至二十四日止,謂之跳竈王。”
“跳竈王”是中國古代民間祭祀竈神的傳統習俗,主要流行于臘月(農曆十二月),具有祈福、驅邪等寓意。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跳竈王”是臘月民間通過歌舞表演祭祀竈神、祈福避災的獨特風俗,反映了古代傩文化的演變與民衆對家庭平安的樸素信仰。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儀式細節,可查閱《土風錄》《清嘉錄》等古籍或地方民俗研究資料。
《跳竈王》是一個成語,意指在諸神附體之下,表現得極為狂熱、瘋狂的狀态。這個成語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某種情況下失去理智、全力以赴的狀态。
《跳竈王》可以拆分為:跳(止 + 足),竈(火 + 主),王(玉 + 王)。其中,跳的部首是“止”,筆畫數為7;竈的部首是“火”,筆畫數為7;王的部首是“玉”,筆畫數為4。
《跳竈王》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齊諧記》中,描述了一個慶賀神竈的故事。根據傳說,每年神竈都會換人,人們通過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來迎接新的神竈。在這個儀式中,一些人因受到神的感召而跳躍蹦跳,表現得異常瘋狂。因此,後來成語“跳竈王”就用來形容人們因感受到某種神聖力量而行為狂熱、失去理智的狀态。
《跳竈王》的繁體字為《跳竈王》。
古時候《跳竈王》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稍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思。在古代書法中,字形可能有一些變化,比如“竈”字可能寫作“竈”,但整體意思是相同的。
他在演奏音樂時完全陷入了《跳竈王》的狀态,一時間忘我地彈奏着。
跳脫、竈火、王者、竈君。
狂熱、瘋狂、狂妄。
冷靜、理智、穩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