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連續的管樂聲。 宋 蘇轍 《招隱亭》詩:“竹風吹斷籟,湖月轉車輪。”
“斷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定義
“斷籁”指不連續的管樂聲,常用于形容斷斷續續或零散的樂器聲響。其中“籁”原指古代的一種管樂器(類似箫),後引申為聲音或聲響。
詞語構成
文學引用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蘇轍的《招隱亭》詩:“竹風吹斷籁,湖月轉車輪。”,描繪了風吹竹林時發出的斷續樂聲與湖中月影流轉的景象。
現代用法
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中,形容聲音的碎片化或意境上的空靈感,例如:“山間松濤斷籁,更顯幽靜。”。
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詩歌背景或相關詞語分析,可以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注解。
《斷籁》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音樂或歌聲突然停止的情況。它形象地描述了音樂或歌聲在進行到一定程度時突然中斷的狀态。
拆分部首和筆畫:《斷籁》的拆分部首是“斤”和“⺮”,它們分别位于字的左側和頂部。
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斷籁》總共有11個筆畫。
來源:《斷籁》一詞源自《詩經·小雅·鶴鳴》中的詩句:“如彼鶴鳴,斷絕斯雁。”其中,“斷絕"指的就是聲音突然停息、中斷的意思。
繁體:《斷籁》的繁體字為「斷籟」。
古時候漢字寫法:據了解,古代漢字中的《斷籁》常以簡體字寫作「斷籁」。
例句:他們正在演奏樂曲時,突然《斷籁》,讓人感到十分意外。
組詞:組合《斷籁》的詞語包括:斷絕、聲響、音韻、音符等。
近義詞:與《斷籁》近義的詞語有:終止、停頓、中斷等。
反義詞:與《斷籁》相反的詞語有:持續、延續、連續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