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糊塗;愚昧。 宋 俞文豹 《吹劍四錄》:“少聰慧,長昏懵者,十常八6*九。” 清 唐孫華 《酬徐薲洲侍郎》詩:“偶然駐錫到敝邑,微言坐對開昏懵。” 清 昭槤 《嘯亭續錄·考據之難》:“至 趙甌北 《簷曝雜記》,以 湯若望 、 南懷仁 至 乾隆 中猶存,其言直同囈語,未審老叟何以昏懵若此。”
(2).昏迷;迷糊。 清 趙翼 《簷曝雜記·三界廟》:“途次三兒 廷俊 甫周晬,忽患異證,連日昏懵,不乳不哭,醫莫能愈也。”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子疾漸劇,昏懵中,忽作西語索逋聲,努目向人。”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昏懵漢語 快速查詢。
“昏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糊塗;愚昧
指人思維不清、缺乏理性判斷,多用于形容認知或意識層面的混沌狀态。例如:
宋·俞文豹《吹劍四錄》提到“少聰慧,長昏懵者,十常八九”,形容年少聰慧但成年後變得愚鈍的人。
昏迷;迷糊
描述因疾病、疲勞等導緻的身體或精神狀态不清醒。例如:
清·趙翼記載“三兒廷俊甫周晬,忽患異證,連日昏懵”,指孩童因患病而陷入昏迷。
成語“昏懵不醒”進一步強調“無法醒悟或恢複意識”的狀态,多用于描述深陷困境或執迷不悟的人。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用例或語境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昏懵》是一個描述人狀态的詞語,意思是頭腦迷糊、思維不清楚,常常因為疲憊、困惑、困倦或精神壓力過大而出現。一個昏懵的人常常感到迷茫、困擾,無法集中注意力或做出明智的決策。
《昏懵》的拆分部首按照筆順順序是日、心,其中“日”是指“太陽”部首,而“心”則是指“心”部首。根據筆畫的順序,“昏懵”一共包含了11個筆畫。
《昏懵》是一個漢語詞彙,源于古漢語,在現代漢語中仍然使用。在繁體字中,昏懵的寫法為「昏懵」,保留了相同的意思。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方式可能會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所收錄的古漢字變體,古時候寫作「昬濛」或「昏朦」,意思跟現代的「昏懵」相近。
1. 他一整天都處于昏懵的狀态,無法集中精力完成工作。
2. 經過一整夜的熬夜,她感到昏懵不堪,幾乎無法思考。
與《昏懵》有關的組詞還有:
1. 昏迷:意思是失去知覺或意識,常常由身體或腦部受到重擊或疾病引起。
2. 迷茫:意思是不知所措或無法判斷情況,對未來感到困擾。
3. 困惑:意思是對事物感到迷惑或疑惑,無法理解或解決。
近義詞:糊塗、迷糊、困惑。
反義詞:明晰、清晰、清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