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禮宴飲賓客。《後漢書·窦融傳》:“帝見 鈞 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後漢書·馬援傳》:“ 述 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
“禮飨”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lǐ xiǎ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指以禮節宴請賓客,強調在待客過程中注重禮儀和尊重。由“禮”(禮節)和“飨”(宴飲)兩字組成,體現對賓客的周到款待。
多用于描述正式或隆重的場合,如宴會、慶典、重要聚會等,通過宴飲表達對賓客的敬意。例如《後漢書》中記載的帝王宴請臣屬的場景:“帝見鈞歡甚,禮饗畢,乃遣令還”。
“飨”本義為用酒食招待,後引申為祭祀或共享(同“享”),而“禮飨”更側重禮儀性宴飲。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文化語境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篇章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查字典)的詳細釋義。
禮飨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炊事、飯食、供奉祭祀的食物等。
禮飨的拆分部首為示(礻)和食,筆畫總計為13畫。
禮飨來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動,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常常舉行祭祀儀式以表達對神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禮飨即指供奉在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食物,亦指為祭祀活動而做的飯菜。
禮飨的繁體字為禮饗。
在古代,禮飨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礻”字在古代常常寫作“示”,即示食。在一些古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将“礻”字寫作“禮”的字形。“飨”字在古代有時被寫作“饷”,即飯食。
1. 在祭祀儀式上,供奉着各種豐盛的禮飨。
2. 每逢佳節,家人們一起享受美味的禮飨。
1. 禮儀:指行為端正、合乎規範的禮節和儀式。
2. 飨宴:指篝火晚會、筵席上的宴會、酒席。
筵席、酒席、盛宴。
齋戒、禁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