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粟的意思、鬥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粟的解釋

(1).一鬥之粟。指少量的糧食。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貨志上二》:“尺縑鬥粟,未聞有所增益。” 明 張居正 《答廣中督撫書》:“不用鬥粟片甲,而使積年逋寇,皆束手歸降。”

(2).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 漢文帝 劉恒 之弟 淮南厲王 劉長 謀反失敗,被押解去 蜀郡 嚴道縣 ,在路上絕食而死,民間編了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後以“鬥粟”譏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晉書·王沉等傳論》:“‘鬥粟’興謡,‘踰裡’成詠。”《新唐書·吳兢傳》:“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誅,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鬥粟’之刺,《蒼蠅》之詩,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賦》:“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間,聖賢所難。下至 漢文 , 淮南 鬥粟。 魏 邸急語, 唐 宮飛鏃。貴極萬乘,富兼九州。豈曰無家,兄弟為讐。”參見“ 尺布鬥粟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鬥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一、字面含義

指少量的糧食,即“一鬥粟”(古代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該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例如:


二、典故引申義

源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的典故:
漢文帝之弟淮南厲王劉長因謀反被流放,途中絕食而亡。民間傳唱歌謠:

“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此後,“鬥粟”被用來諷刺兄弟不和或無法相容。例如:


“鬥粟”既可指具體糧食數量,也可通過曆史典故表達兄弟阋牆的抽象含義。其雙重意義在文學與曆史文獻中均有廣泛應用。

網絡擴展解釋二

鬥粟(一) 鬥粟(dǒu sù)這個詞源于古代的農業社會,它主要指的是古人用鬥量取的粟米。它的拆分部首為"米"和"攵",總計有12個筆畫。下面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鬥粟的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一些相關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鬥粟(二) 鬥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當時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鬥是用來量糧食的量器,粟指的是古人種植的谷物之一:小米。因此,鬥粟可以理解為用鬥來量取小米。 鬥粟(三) 在繁體字中,鬥粟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沒有出現不同的寫法。因此,繁體字的鬥粟與簡體字的寫法相同。 鬥粟(四)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寫鬥粟的漢字,鬥的上面沒有橫豎撇捺的橫,隻有兩個撇,下面有橫豐;粟的右邊是用豐字旁,也就是現在的食字旁。 鬥粟(五) 以下是一些關于鬥粟的例句: 1. 他每天早晨都要用鬥粟來煮粥。 2. 鬥粟是古代農民谷物收獲的基本計量單位。 鬥粟(六) 與鬥粟相關的組詞有:鬥量、粟米。 鬥粟(七) 鬥粟的近義詞是鬥糧,都指的是以鬥為單位來量取糧食的意思。 鬥粟(八) 鬥粟的反義詞是石食,石指的是量取非糧食的單位,食指的是食物。石食是用石來量取食物的意思,與鬥粟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