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鬥之粟。指少量的糧食。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翰林三學士》詩:“持男易鬥粟,掉臂莫肯酬。”《宋史·食貨志上二》:“尺縑鬥粟,未聞有所增益。” 明 張居正 《答廣中督撫書》:“不用鬥粟片甲,而使積年逋寇,皆束手歸降。”
(2).據《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載, 漢文帝 劉恒 之弟 淮南厲王 劉長 謀反失敗,被押解去 蜀郡 嚴道縣 ,在路上絕食而死,民間編了首歌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後以“鬥粟”譏兄弟不和或不相容。《晉書·王沉等傳論》:“‘鬥粟’興謡,‘踰裡’成詠。”《新唐書·吳兢傳》:“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誅,一子以罪謫去,惟 相王 朝夕左右。‘鬥粟’之刺,《蒼蠅》之詩,不可不察。” 元 戴表元 《喜友堂賦》:“ 周公 管 蔡 ,不免相兵。兄弟之間,聖賢所難。下至 漢文 , 淮南 鬥粟。 魏 邸急語, 唐 宮飛鏃。貴極萬乘,富兼九州。豈曰無家,兄弟為讐。”參見“ 尺布鬥粟 ”。
"鬥粟"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典故的詞彙,字面指一鬥粟米,實際多用于比喻兄弟不典故。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字面釋義 "鬥"為古代容量單位(約合現代6-7公斤),"粟"即小米,合指少量糧食。《漢語大詞典》定義為"一鬥粟米,喻指微薄的糧食"(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二、典故溯源 源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的漢文帝時民謠:"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該典故被《資治通鑒》等多部史書引用,成為兄弟阋牆的經典隱喻(來源:《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語義演變 在唐宋文學中逐漸發展出雙重象征: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仍用于形容兄弟反目,如錢鐘書《圍城》中"兄弟如鬥粟,難舂難縫"的比喻(來源:《圍城》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版)。
“鬥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主要含義:
指少量的糧食,即“一鬥粟”(古代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該用法常見于文學作品,例如:
源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的典故:
漢文帝之弟淮南厲王劉長因謀反被流放,途中絕食而亡。民間傳唱歌謠:
“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此後,“鬥粟”被用來諷刺兄弟不和或無法相容。例如:
“鬥粟”既可指具體糧食數量,也可通過曆史典故表達兄弟阋牆的抽象含義。其雙重意義在文學與曆史文獻中均有廣泛應用。
跋遮八帙被寵若驚鼈鳥别無它法閉門覓句打毛衣道封翻爾風潑富貴浮雲谷田海沂號闆花郎黃麻紫書胡基簡冊绛宮降年霁峰蒺藜骨朵井場集校羁絷老靠麗古伶透漏月論義馬蛤馬流矛楯貓食牛耳潘嶽髩弸中丕則前覺齊交請春詞清商伎秋點曲闉贍富上援下推山寮燒頭爐香神相食間水蠟樹四家詩思人樹宿舊騰猨甜梅推治外來語偉麗遐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