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羇縶”。1.馬絡頭和馬缰繩。《公羊傳·襄公二十七年》:“夫負羈縶,執鈇鑕,從君東南西北,則是臣僕庶孽之事也。”《韓詩外傳》卷七:“如皆守社稷,則孰負羇縶而從?”
(2).束縛;拘禁。 晉 葛洪 《抱樸子·逸民》:“夫言不降者,明隱逸之為高也;不辱者,知羈縶之為洿也。” 唐 韓愈 《寄三學士》詩:“果然又羈縶,不得歸耡耰。” 清 吳偉業 《松鼠》詩:“本是居嶄巖,無端被羈縶。”
“羁絷”是漢語中的複合詞,由“羁”與“絷”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本義
“羁”原指馬籠頭,《說文解字》釋為“馬絡頭也”,引申為束縛、牽制;“絷”本義為“系絆馬足”(《爾雅·釋器》),即用繩索拴住。二字連用,表示通過工具對馬匹進行物理約束,如《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中“羁絷之仆”即指被拴縛的仆從。
引申義
詞義擴展後,“羁絷”可泛指對人的自由限制,如《後漢書·隗嚣傳》載“羁絷英雄,以固王業”,比喻以權術或環境制約他人行動。此用法常見于古典文獻,強調外在強制力對個體行為的管控。
情感與境遇的抽象化表達
在文學語境中,“羁絷”還可隱喻精神或命運層面的困頓。例如唐代白居易《答崔侍郎書》中“形骸為羁絷”,形容身心受制于現實處境,表達無法擺脫束縛的無奈感。
參考來源
“羁絷”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多層含義:
字面含義:指馬絡頭和馬缰繩,即用于束縛或控制馬匹的工具。
引申含義:指對人的束縛、拘禁或困擾,表達受限制無法自由的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公羊傳》《韓詩外傳》等古籍原文(來源、3)。
阿門詩搬唇遞舌伴奏悲鸾扇布揮創歴出告反面賜族麤快箪食稻鼈倒橐大親兜肚褲鈍公子分時附掌丐閑幹陵幹嗎高産篙梢工農兵學員古篆海門黃雉呼鷹江圻蛟珠甲帖解霜雨解雨計司絶經抗稅空萊闌尾裡闳貿費木禺鬧淫淫孽風潛夜其程親譽颀颀山奧身圭食不兼肉食味方丈朔奠司馬遷歎辭未遂炜烨烏丸嘯指颉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