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矛楯的意思、矛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矛楯的解釋

亦作“ 矛盾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後以“矛楯(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義》亦雲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矛楯”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特定的含義,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角度理解:

  1. 本義:古代兵器

    • “矛”: 指古代用于直刺的長柄格鬥兵器,前端有尖銳的金屬頭。
    • “楯”: 通“盾”,指古代作戰時用于防護身體、抵擋刀箭的裝備。
    • “矛楯”合用: 字面上指矛和盾這兩種攻防武器。例如,《韓非子·難一》中著名的寓言“自相矛盾”(原文為“以子之矛陷子之楯”),這裡的“矛楯”即指矛和盾。 它代表了進攻與防禦兩種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軍事要素。
  2. 引申義:矛盾

    • “矛楯”是“矛盾”的早期或異體寫法。 在古漢語中,“楯”常與“盾”通用,“矛楯”即等同于“矛盾”。
    • 含義: 指言語或行為自相抵觸、互不相容的情況。如《韓非子·難一》所述故事,賣兵器者既誇耀自己的矛無堅不摧,又誇耀自己的盾無物可破,導緻他人诘問“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使其無法自圓其說,這就是典型的“矛楯”(矛盾)狀态。
    • 哲學概念: 在現代漢語中,“矛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範疇,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間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雖然“矛楯”作為單獨詞彙在現代已較少使用,但其作為“矛盾”的源頭,承載了這一核心概念。

“矛楯”一詞,其本義指古代的進攻武器“矛”和防禦武器“盾”。更重要的是,它作為“矛盾”的早期或異體形式,用以形容言語或行為上的自相抵觸,并最終演化為哲學上指代對立統一關系的核心概念“矛盾”。其最著名的出處和例證即《韓非子·難一》中“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

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矛楯”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源于古代兵器“矛”與“盾”的對立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本義與典故

  1. 字面含義
    矛是古代用于進攻的長柄武器,盾是用于防禦的護具,兩者在功能上天然對立。
    典故出自《韓非子·難一》:楚國商販同時誇耀自己的盾“無物可破”和矛“無物不破”,被質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時無言以對,形成“自相矛盾”的經典邏輯悖論。

二、引申含義

  1. 言行抵觸
    比喻語言或行為前後不一緻,無法自圓其說。例如“他的觀點存在矛楯,既支持環保又反對限塑”。
  2. 對立關系
    在辯證法中,指事物内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的對立統一關系,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楯”。

三、詞性演變

四、使用場景

參考資料

更多典故細節可查閱《韓非子》原文,現代用法解析詳見、4。

别人正在浏覽...

阿武婆便幕避禅兵蘭賓萌伯鸾不足為法長兵出世人丹墨燈法妒昧垛疊鵝不食草法從返櫂發祥恭職棺殓孤傲骨骸規措歸節河滿子和熟紅糟皇靈溷亵見便薦蓁經濟基礎金無足赤濬源可逆反應科頭徒跣岚煙籃舁蘭質蕙心犂祁荦荦大者懋業命釘内妓奴顔婢膝攀例千裡别凄洏輕訬乞退日久天長軟科學森纚神相套口供兔兒不吃窠邊草萬無無平不頗五王帳鄉屬枭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