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矛盾 ”。《韓非子·難一》:“ 楚 人有鬻楯與矛者,譽之曰:‘吾楯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後以“矛楯(盾)”連舉比喻言語或行為相互抵觸,互不相容。《魏書·李業興傳》:“ 異 曰:‘圓方之説,經典無文,何怪於方?’ 業興 曰:‘圓方之言,出處甚明,卿自不見。見卿録 梁 主《孝經義》亦雲上圓下方,卿言豈非自相矛楯?’” 唐 劉知幾 《史通·浮詞》:“今之記事也則不然,或隔卷異篇,遽相矛盾;或連行接句,頓成乖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曹唐》:“各以所長,相輕所短,矛楯之極,則是非鋒起。”
“矛楯”是漢語詞彙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意義源于古代兵器“矛”與“盾”的對立關系。以下是詳細解釋:
更多典故細節可查閱《韓非子》原文,現代用法解析詳見、4。
《矛楯》是一個中文詞彙,它指的是一種用于戰鬥和防禦的武器。在古代,矛楯常常被用來刺擊敵人或作為一種防護工具。
矛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矛”和“木”。其中,“矛”是表示武器的意思,而“木”是表示木頭的意思。
拆分後,矛楯一共有13個筆畫。
矛楯這個詞源于古代的漢語,它的繁體字為“矛橥”。矛楯在古代也是同樣的意思,隻是字形稍有不同。
在古代,矛楯的寫法可能會稍有不同。一種古代寫法是将矛寫作“矛”,将楯寫作“橥”。
1. 勇士手持矛楯,奮勇殺敵。
2. 為了自保,他們用楯擋住了敵人的矛刺。
矛盾、矛頭、矛兵、矛戟、楯子、楯頸、楯足、楯楹等。
矛戟、矛兵、槍戟、兵器等。
無楯、無矛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