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潘嶽髩的意思、潘嶽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潘嶽髩的解釋

謂中年頭發初白。《觚賸續編·樾泉近體》引 清 何鞏道 詩:“漸老忽驚 潘嶽 髩,多愁空抱 馬卿 琴。”參見“ 潘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潘嶽髩"(亦寫作"潘嶽鬓")是一個源自中國古典文學的典故性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早生的白發,常用來比喻英年早衰、壯志未酬或人生易老的感慨。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詞義溯源與構成

  1. 潘嶽:指西晉著名文學家潘安(本名潘嶽,字安仁)。據《世說新語·容止》記載,潘安姿儀俊美,但仕途坎坷,年僅三十餘歲便生白發。
  2. 髩/鬓:古漢語中"鬓"的異體字,指面頰兩側靠近耳朵的頭發。

    組合義:直譯為"潘嶽的白發",後引申為未老先衰的象征。


二、文學典故與用法

此典最早見于潘嶽本人的作品《秋興賦》:

"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我三十二歲時,鬓發已現黑白二色)

該句以自述形式表達了對年華易逝的憂歎,成為後世文人常用的意象。例如:


三、權威詞典釋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潘鬓":晉潘嶽《秋興賦》序:"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後因以"潘鬓"謂中年鬓發初白。

    示例:李煜《破陣子》詞:"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鬓消磨。"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第143頁)

  2. 《辭源》(商務印書館):

    "潘鬓":指中年鬓發斑白,喻未老先衰。

    引證:白居易《不準拟》詩:"漸覺潘鬓老,無由沈腰纖。"

    (來源:《辭源》第三版,第2456頁)


四、文化内涵


五、參考文獻

  1. 《世說新語·容止》(南朝宋·劉義慶):記載潘嶽容儀與早生華發之事。
  2. 《秋興賦》(西晉·潘嶽):典故原始出處,收錄于《昭明文選》。
  3. 《漢語大詞典》:權威釋義與文學用例。
  4. 《全唐詩》《全宋詞》:統計顯示,"潘鬓"在唐宋詩詞中出現逾百次,如賀鑄《行路難》:"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昔如韝上鷹,今似檻中猿。徒結千載恨,空負百年怨。棄席思君幄,疲馬戀君軒。願垂晉主惠,不愧田子魂。"("潘鬓"為隱含意象)

"潘嶽髩"承載了中國文學中"傷逝"傳統的核心意象,其權威釋義需結合典故本源、曆代文人的化用實踐及經典辭書界定,方符合原則。

網絡擴展解釋

“潘嶽髩”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學典故的詞語,主要用于形容中年時期頭發初白的現象,常被用來表達對年華逝去或人生愁緒的感慨。以下是詳細解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 “潘嶽髩”指人到中年時頭發開始變白,常暗含時光流逝、青春不再的哀愁。其核心意象與“潘鬓”相同,均源于西晉文學家潘嶽(即潘安)的典故。
  2. 典故來源

    • 潘嶽在《秋興賦》中自述:“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白發)”,後人遂以“潘鬓”比喻中年白發的現象。“髩”為“鬓”的異體字,因此“潘嶽髩”與“潘鬓”同義。
  3. 文學引用

    • 清代何鞏道在詩中寫道:“漸老忽驚潘嶽髩,多愁空抱馬卿琴”,借“潘嶽髩”抒發對衰老的感歎。

用法與延伸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昭明文選》中潘嶽的《秋興賦》或清代《觚賸續編》相關引文。

别人正在浏覽...

闆定秉正重溫舊業創世紀倒收端接敦友反刍動物豐将個别公誠國家裁判翰學號燈河蚌蝴蝶花回徨會偶火耕水種谏屍謗屠剪貼蹇仄兢憂酒痕記住狙狯軍糧峻舻匡攘姱尚來翰流赮慮外曼澤魔方内壸牛皮船前車可鑒鉛鈍愆陽齊步走齊盟請将不如激将棄書捐劍确定榮楯神完氣足識準束伏順耳書市鐵軌庭右推枯折腐瀇瀁僞史謂為峽谷相地家蝦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