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書籍。 唐 柳宗元 《<楊評事文集>後序》:“著述者流……其要在於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謂宜藏於簡冊也。” 宋 曾鞏 《寄趙宮保》詩:“素節讜言留簡冊,高情清興入林泉。” 清 孫枝蔚 《詠物詩·蠹魚》:“有屋不殊 楊子 居,簡冊之外更無餘。” 清 曾國藩 《聖哲畫像記》:“唯 莊周 、 司馬遷 、 柳宗元 三人者,傷悼不遇,怨悱形於簡冊,其於聖賢自得之樂,稍違異矣。”
(2).特指史籍。 唐 劉知幾 《史通·叙事》:“夫以 吳 徵 魯 賦, 禹 計 塗山 ,持彼往事,用為今説,置於文章則可,施於簡冊則否矣。”《舊唐書·楊發傳》:“ 發 與都官郎中 盧搏 獻議曰……歷檢國史,并無改造重題之文,若故事有之,無不書於簡冊。” 明 張居正 《跋<葉母還金傳>》:“逡巡退讓之時,豈自知當播譽於人,垂光簡冊哉。”
(3).冊書。 唐 李德裕 《早入中書行公主冊禮事畢登集賢閣成詠》:“簡冊自中來,貂黃忝宣授。”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五》載《應乾聖壽太上皇冊文》:“然稱謂所施,簡冊攸著,涵泳道德,感於精誠。”
簡冊(jiǎn cè)是漢語中表示古代書籍或文書載體的專有名詞,特指由竹簡或木牍編連而成的文獻形式。其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展開:
“簡”從竹,本義為竹片;“冊”象形為編串的簡牍(《說文解字》:“簡,牒也”;“冊,符命也,諸侯進受于王也”)。二字組合指編連成卷的竹木文書。
指古代書寫于竹簡、木牍上的典籍或公文,後引申為典籍、史冊的代稱(《漢語大詞典》)。
先秦至魏晉時期,竹簡(窄長竹片)與木牍(寬木闆)為主要書寫材料。單片稱“簡”,多簡以麻繩、絲線編綴成“冊”,可卷起存放,相當于現代書籍的雛形 。
簡冊是紙張普及前中華文明的核心知識載體,甲骨文、金文之後的重要文字記錄系統(王國維《簡牍檢署考》)。
“韋編三絕”(孔子讀《易》編繩多次斷裂)、“殺青”(竹簡烤幹防蛀)等成語均源于簡冊制作工藝。
“史冊”“冊封”等詞保留其“權威記錄”的隱喻,如文天祥《正氣歌》“留取丹心照汗青”。
“簡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書寫載體,具有多重含義和用途,以下從不同角度綜合解釋:
狹義定義
簡冊指由竹片或木片編連而成的古代書籍形式,是中國最早的書籍形态之一。單片竹木稱為“簡”,多片編連成“冊”,主要用于記錄文字。書寫時用毛筆蘸墨,修改則用書刀,因此古人常以“刀筆”并稱。
廣義引申
在文學中,“簡冊”可泛指史籍或重要文獻,如唐代柳宗元提到“宜藏于簡冊”,即強調著作的曆史留存價值。
制作材料
以竹簡為主,木簡(牍)為輔。寬木闆稱為“方”或“牍”,一尺長的木牍多用于書信,故稱“尺牍”。
分類形式
根據用途分為:
記錄範圍
涵蓋官方文書、私人信件、書籍抄件、曆譜(如農事記錄)及隨葬用的“遣冊”等。
曆史意義
在成語或文學中,“簡冊”常比喻精簡的書籍或權威典籍。例如“著在簡冊”形容内容被正式載入史冊。
提示:如需更詳細分類或考古案例,可參考搜狗百科()及圖書館文獻()。
半路裡姻眷表貉鄨靈部元才賦長想麤濁東服鬥角芳聲防畛發展經濟學廢着封侯富彊膏沐貢賦雇役含姿虹絲獲申觳折講論監農交倚解難解手刀驚才絕豔跼促琅霜蠟人樂而忘死良苦林光鸾步鸾鶴論斷綿裡薄材篾纜明王夢缪亂偏智輕車熟道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三孔申領嬸母飾表視同兒戲受塵四品樂踏燈陶衛王葛唯命是聽踒虵誤用小老母小生意暇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