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時禮神拜佛,信徒争上第一爐香,以示虔誠,稱“燒頭爐香”。 宋 孟元老 《東京夢華錄·六月六日崔府君生日》:“二十四日,州西 灌口二郎 生日,最為繁盛……夜五更争燒頭爐香,有在廟止宿,夜半起以争先者。”
“燒頭爐香”是中國民間傳統信仰中的一種宗教習俗,以下是詳細解釋:
“燒頭爐香”指信徒在新年或重要宗教節日時,争相點燃寺廟或神像前的第一爐香,以此表達對神靈的最高敬意,祈求一年平安順遂。其核心意義在于“第一爐香”的象征性,而非字面意義的“搶第一”。
時間範疇
特指除夕夜與正月初一交彙時刻(23:00至淩晨1:00),此時敬獻的香火均屬“頭爐香”範疇。
宗教内涵
在道教及民間信仰中,新年第一爐香被認為功德最大,能直接通達神明,獲得更顯著的福佑。
糾正誤區
并非單純比拼速度,而是強調心誠。宋代《東京夢華錄》已記載該習俗,說明其核心是虔誠而非競争。
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如孟元老記載汴京百姓在神佛誕辰時“夜半起以争先”的習俗(參考《東京夢華錄》)。清代文獻中亦有“聖帝惟享頭爐香”的表述。
現今多見于除夕夜寺廟祈福活動,部分寺廟已取消“搶頭香”環節,改為集體敬香儀式,更注重祈福本質。
該習俗融合時間象征、宗教虔誠與祈福心理,核心在于以新年第一爐香為媒介,表達對美好生活的祈願。
《燒頭爐香》是一個成語,意為指小兒燒香拜佛。它由四個漢字組成,并且拆分為三個部首和十九個筆畫。具體的拆分如下:
拆分部首:火(丷)、頁(丨)、火(火)、草(艹)
拆分筆畫:丷(2畫)、丨(1畫)、火(4畫)、艹(6畫)、火(4畫)
《燒頭爐香》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傳統。在古代,人們會燒香拜佛,以表達虔誠的心意。而孩子一般無法直接點燃香火,所以稱為“燒頭爐香”。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年幼的孩子争先恐後地拜佛燒香,表示他們對信仰的虔誠和對佛教的尊重。
在繁體字中,成語《燒頭爐香》的寫法為「燒頭爐香」。盡管簡化字已經成為現代漢字的主要形式,但在一些傳統場合或文化領域,人們仍然傾向于使用繁體字。
在古代漢字中,成語《燒頭爐香》的字形與現代有所差别。具體來說,最明顯的變化在于“爐”的字形,古代寫法為“爐”。另外,“燒”的字形也稍有不同,古代寫法為“燒”。這種漢字的演變是由于曆史和書法風格的改變。
例句:他從小就被教導要燒頭爐香,表示對祖先的尊敬和感恩。
組詞:爐火純青、爐火旺盛、爐火紅、爐火輝煌
近義詞:虔誠祈禱、恭敬合掌
反義詞:不敬燒香、懶散無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