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半丁的意思、半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半丁的解釋

指歲數尚未達到全丁年齡的人。《晉書·範甯傳》:“今以十六為全丁,則備成人之役矣。以十三為半丁,所任非復童幼之事矣。”《宋書·王弘傳》:“十五至十六,宜為半丁,十七為全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半丁是古漢語中表示"未成年男子"的特定稱謂,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戶籍制度。《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條時明确指出:"半丁指未成年的男子,與全丁相對"(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卷,商務印書館,1993年版)。其核心含義包含三個維度:

一、年齡界定 據《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記載,明清時期将16歲以下男子劃為半丁,免除徭役(來源:梁方仲著《中國曆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中華書局,2008年)。《大明會典》載有"十六成丁,十五半丁"的明确規定,印證了該年齡标準在賦稅制度中的實際應用。

二、社會功能 在清代八旗制度中,半丁可享受"月給銀一兩,米二鬥"的待遇(來源:《欽定八旗通志·兵制志》)。這種介于成年丁口與未成丁之間的特殊身份,既承擔部分家庭勞作,又無需履行完全的社會義務。

三、詞源演變 從構詞法分析,"半"取"不完全"之意,"丁"源自甲骨文象形字,本指男性勞動力。該組合詞最早見于元代《通制條格》的戶籍記載,後逐漸演變為法定年齡的專稱(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網絡擴展解釋

“半丁”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文獻中保持一緻,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指未達到服全丁役年齡的人,常見于古代戶籍和徭役制度。例如:

二、延伸用法

  1. 比喻義:在部分語境中引申為學問或技能淺薄(如成語“半丁之才”),但此用法較少見。
  2. 組詞示例:如“半丁年齡”“半丁役”等,多與古代賦稅、勞役相關。

三、現代應用

現代已不用于實際戶籍制度,僅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例如描述古代社會時提到“十三為半丁,十六為全丁”的劃分。

如需更詳細的古代徭役制度背景,可參考《晉書》《宋書》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阿母熬心拜表百世流芳八十四調便敏陛見碧霧稱家有無傳餐慈恩題記爨寶子碑打鳴兒地秤發言權發憂扉頁飛子官店蠱惑過迷潢紙節假日機米鏡面鏡屜鲸魚金漿玉醴近禦積刑絕續居仁由義癞葡萄流殍攣縮洛龜麥糠曼理盟好靡漫摩睺羅末屑木笏逆俦刨根問底湓流仆子遣紀潛讓傾佩清銳秋野曲頭山崗子筲鬥絲纩蘇區土俑委注賢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