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災民流亡而餓死。《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四年》:“農家歲兇則死於流殍,歲豐則傷於穀賤,豐兇皆病者,惟農家為然。” 宋 蘇轼 《答漕使啟》:“承宣帝澤,民忘流殍之災。”
(2).指流亡他鄉的饑民。《新唐書·李栖筠傳》:“ 蘇州 豪士 方清 因歲兇誘流殍為盜,積數萬。”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 明道 中, 江 淮 薦饑,乃命 王隨 為安撫使。 隨 素無才術,不能拯傷救敝,以活流殍。”
流殍(liú piǎo)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義、文化語境及文獻用例三個層面解析:
“流殍”一詞多見于描述古代饑荒的文獻,反映農耕社會對自然災害的脆弱性:
“河朔大饑,民多流殍。”——指河北饑荒導緻災民流亡緻死。
“歲兇則流殍塞路,白骨蔽原。”——描繪饑荒慘狀,凸顯詞彙的沉重色彩。
餓殍(è piǎo):專指餓死者,無“流亡”義(如《鹽鐵論》:“野有餓殍”)。
流民(liú mín):指逃亡災民,但未必死亡。
當代漢語中,“流殍”因語境變遷已罕用,多見于曆史研究或文學修辭,如描述1942年河南饑荒的著作。
參考資料
“流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因災荒導緻的饑民流亡或餓死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類似現象可用“難民”“饑民”等詞替代,但“流殍”更強調災荒背景下的死亡與流徙雙重悲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資治通鑒》《新唐書》等史書原文。
阿蘭若白幟卞忿成羣結隊赤劉愁壘楚人咻多私高砧宮宅寡漢厚币猴猨花苞花牆恢富會狀混世魔王薦居郊逆激盜解破解縱井亭廑念九伯九牛毛救息急則抱佛腳脊椎骨開局可不是客室礦業連黏鍊球臨下柳泉緑林強盜馬日事變憑陵傾景繞梁遏雲笙籁聲名鵲起失言舒放水貂姝妖思惑司夜鎖扃速拙渦漩午橋吳絲五孝詳處綫形動物稀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