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災民流亡而餓死。《資治通鑒·後唐明宗天成四年》:“農家歲兇則死於流殍,歲豐則傷於穀賤,豐兇皆病者,惟農家為然。” 宋 蘇轼 《答漕使啟》:“承宣帝澤,民忘流殍之災。”
(2).指流亡他鄉的饑民。《新唐書·李栖筠傳》:“ 蘇州 豪士 方清 因歲兇誘流殍為盜,積數萬。” 宋 田況 《儒林公議》卷上:“ 明道 中, 江 淮 薦饑,乃命 王隨 為安撫使。 隨 素無才術,不能拯傷救敝,以活流殍。”
“流殍”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因災荒導緻的饑民流亡或餓死的現象。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詞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于曆史文獻或學術讨論中。類似現象可用“難民”“饑民”等詞替代,但“流殍”更強調災荒背景下的死亡與流徙雙重悲劇。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資治通鑒》《新唐書》等史書原文。
流殍(liú piǎo)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絕望地流浪”。它通常形容某人由于無法生活下去而四處漂泊無依。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描繪那些在社會底層無法立足的人們。
流殍的拆分部首是“水”和“殳”,部首的讀音是shuǐ(水)和shū(殳)。流殍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流”的部分為8畫,而“殍”的部分為5畫。
流殍一詞源自于清代楊慎《燕京歲時記》:“殍,亡故,殇也,流又殍也。”繁體字形為「流縹」,其中的「縹」是流殍的異體字,常用于台灣。
在古時候,漢字流殍的寫法有所變化。流字在漢字“流殍”中的發音為liú,字形由“”(纟)和“”(㐄)組成;而殍字則寫作“”(丿),表示水或者水洩。
1. 他失去了家人的照顧,淪為了一名流殍,孤零零地流浪在城市的角落。
2. 這部小說描寫了一個流殍的生活,讓人深感社會的冷漠和不公。
3. 盡管生活困苦,他從不願意成為一個流殍,而是努力尋找出路。
組詞:流浪、漂泊、離散、無家可歸。
近義詞:露宿、流民、流浪漢。
反義詞:安頓、安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