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文風輕豔卑弱。《宋書·樂志一》:“其後《風》衰《雅》缺,而妖 * 漫之聲起。” 明 孫鑛 《與餘君房論文書》:“文章之法,盡于經矣,皆千錘百煉而出者,至 子長 乃縱肆……後至 六朝 ,靡漫極矣。”
(2).美妙的聲色。
(3).迷離彷徨貌。 明 劉基 《遊雲門記》:“多於山則深沉杳絶,使人憯悽而寂寥,多於水則曠漾浩汗,使人望洋而靡漫。”
“靡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以下幾種解釋:
指文風輕豔卑弱
該用法常見于文學批評,形容文風浮華、缺乏剛健之氣。例如《宋書·樂志一》提到“妖淫靡漫之聲起”,明代孫鑛也批評六朝文風“靡漫極矣”。
美妙的聲色
這一釋義側重感官層面的描述,多用于形容音樂、色彩等藝術形式的華麗與吸引力,但具體用例較少見。
迷離彷徨貌
明代劉基在《遊雲門記》中用“望洋而靡漫”描繪面對浩渺水景時的迷茫與徘徊狀态,強調心理或視覺上的迷失感。
補充說明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古籍或文學研究中。三個釋義均帶有一定消極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指向。例如在文學批評中,“靡漫”常與“剛健”“質樸”形成對比,體現對過度修飾的否定。
《靡漫》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某種事物或現象在程度、狀态上超過常理,過于放任或泛濫。
這個詞的部首是“革”,筆畫數為18畫。
“靡漫”一詞源于古代文獻《詩經·國風·周南·關雎》:“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後來衍生為形容某種情況或事物超出常理、過于放任的狀态。
《靡漫》的繁體字為「靡漫」。
古時候,《靡漫》的寫法與現在相同。
1. 這個社交平台上的虛假信息靡漫,難以辨别真假。
2. 她對自己的孩子過于溺愛,導緻孩子的嬌縱行為越發靡漫。
靡靡之音、靡費、靡麗、靡靡之樂。
繁蕪、泛濫、紛紛擾擾。
克制、限制、收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