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珥貂的意思、珥貂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珥貂的解釋

(1).插戴貂尾。 漢 代侍中、中常侍于冠上插貂尾為飾。後借指皇帝之近臣。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戴蟬珥貂,朱衣皓帶。入侍帷幄,出擁華蓋。”《梁書·朱異傳》:“歷官自員外、常侍至侍中,四官皆珥貂。” 唐 白居易 《孔戣可右散騎常侍制》:“可使珥貂,立吾左右。從容侍從,以備顧問。” 明 王洪 《奉和胡學士光大侍從遊萬歲山詩韻》之五:“珥貂黃閣老,揮翰玉堂人。” 清 黃鷟來 《雜興》詩之十二:“觸豸豈無柱下史,珥貂曾列侍中筵。”

(2).指貴官顯宦。 晉 戴安公 《釋疑論》:“ 比幹 忠正,斃不旋踵; 張湯 酷吏,七世珥貂。” 唐 韓愈 《陪杜侍郎遊湘西寺》詩:“珥貂潘維番,政作類分 陝 。” 明 何景明 《雷黃明凱旋圖歌》:“封侯拜将珥貂列,白金緋衣照雲月。” 清 徐乾學 《納蘭君墓志銘》:“及被恩命引而置之珥貂之行,而後知上之所以造就之者,别有在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珥貂”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詞彙,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内涵,主要含義如下:

  1. 本義與官職象征: “珥貂”的字面意思是指“插戴貂尾”。“珥”原指珠玉做的耳飾,引申為“插戴”;“貂”指貂尾。在古代服飾制度中,侍中、常侍等皇帝身邊的近臣、高官所戴的冠帽(如“貂蟬冠”)上會裝飾貂尾和金珰(金蟬)作為标志。因此,“珥貂”直接代指這些顯赫的官職,尤其是侍中、散騎常侍等。它象征着位高權重、親近帝王、身份尊貴。《漢語大詞典》

  2. 曆史演變與制度: 這種以貂尾為冠飾的制度始于漢代。據《後漢書·輿服志下》記載:“侍中、中常侍加黃金珰,附蟬為文,貂尾為飾。” 侍中插左貂,常侍插右貂。這一制度被後世王朝(如晉、南北朝、隋唐等)所沿襲,成為高級近臣的固定冠服标識。因此,“珥貂”也反映了古代職官制度和服飾禮制的一個具體方面。《後漢書·輿服志》

  3. 引申義與文學意象: 由于“珥貂”之官位極人臣、權勢顯赫,這個詞在文學作品中常被用來:

    • 指代高官顯宦:直接用作達官貴人的代稱。
    • 象征榮華富貴與權勢:成為功名利祿、顯赫地位的象征。
    • 表達仕途追求或感慨:詩人常借此表達對功名的向往,或對權貴階層的感慨、諷刺。 例如,左思《詠史》詩:“金張藉舊業,七葉珥漢貂。” 即以“珥漢貂”指代世代為高官的顯貴家族。《文選·左思<詠史>》
  4. 具體指涉的官職: 在不同朝代,“珥貂”具體指代的官職可能略有不同,但核心是皇帝身邊的重要侍從官或高級官員:

    • 漢代:主要指侍中、中常侍。
    • 魏晉南北朝及以後:主要指侍中、散騎常侍(合稱“貂蟬”或“貂珰”)。
    • 廣義上:有時也泛指所有有權勢的高官。《晉書·輿服志》

“珥貂”一詞,源于古代高級近臣(如侍中、常侍)冠飾貂尾的制度,其核心含義是指代這類位高權重、親近帝王的顯赫官職。它既是古代職官制度和服飾文化的體現,也在文學語言中演變為高官顯貴及其所代表的權勢與榮華的象征。理解這個詞需要結合其曆史背景和制度淵源。

網絡擴展解釋

“珥貂”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曆史背景

  1. 官職象征
    珥貂原指漢代侍中、中常侍等近臣在冠帽上插貂尾作為裝飾的禮儀制度。這一服飾特征成為身份标志,後借代皇帝的親信或權貴顯宦。例如曹植《王仲宣诔》中“戴蟬珥貂”即描述官員的顯赫地位。

  2. 衍生指代
    因漢代高官佩戴貂尾,“珥貂”逐漸擴展為泛指達官貴人,如《南史》記載朱異“四官皆珥貂”,強調其仕途顯達。

二、引申含義

部分文獻(如)提到“珥貂”被引申為“追求奢華外表而忽視内在修養”的貶義,但此用法較少見于權威典籍,可能與原意存在混淆。需注意語境差異:在曆史文獻中多為中性描述官職,而比喻義或為後世衍生。

别人正在浏覽...

嚣嚣哓哓敗臼嬖習補天柱地長康丑表功椎心頓足倒還倒字豆牙菜鈍眊鵝包反駮風吹日曬俸資墳埏佛圖恭謝狠切椒目金相久歸道山菌肥口談礦渣纜樁六鳌流言飛語洛伯賣賦人木偶馬甯波市凝練牛角書生排毀賠笑烹狗藏弓頗我前怕狼,後怕虎清愁窮坑塞内加爾三閣槮爽衫褃山女韶曼稍物十不閑兒收藏豎亥水功德局堂尊佗負尾礦未萌畏天愛民吳市隱相竿摩揱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