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ne folk art form] 什不閑兒
“十不閑兒”是中國傳統曲藝形式之一,主要流行于清代至民國時期。其名稱和表演特點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指一種單人操作多種打擊樂器的表演形式。藝人需同時使用木架上的鑼、鼓、镲等樂器,通過手腳并用完成演奏,口中還需配合唱詞,因此得名“十不閑兒”(意為“十處不得閑”)。
起源于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由安徽鳳陽花鼓發展演變而來,後逐漸與北方“蓮花落”融合,形成“彩扮蓮花落”的表演形式。
十不閑兒曾是北京天橋等地的特色民間藝術,後逐漸式微,但其表演形式對相聲、快闆等曲藝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如需了解更多細節,可參考、6、7、8等來源。
《十不閑兒》是一個中文習語,意思是指一個人非常勤快、努力工作,從不懶惰或者閑散。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一個人的工作态度積極和勤奮。
《十不閑兒》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十”、“不”、“閑”和“兒”,其中“兒”是懷舊的口語後綴,表示親密或愛惜的感情。整個成語的筆畫數量為19畫。
《十不閑兒》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戲曲《牡丹亭》中,是作者李時中所創。在戲劇中,這個成語是用來形容主人公唐伯虎勤奮好學、不喜歡空閑。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人們借用到現實生活中,形容一個人努力工作、不懶散。
《十不閒兒》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它保留了一些漢字的古代字形和傳統風格。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例如,成語《十不閑兒》裡的漢字“不”在古代寫作“不”。此外,還有一些漢字的字形在古代也有所變化。
1. 他是個十不閑兒,每天都工作到很晚。
2. 她雖然已經年過六旬,但是仍然是個十不閑兒,經常幫忙家裡做農活。
1. 十不奮進:形容一個人工作不積極、不進取。
2. 十分勤奮:形容一個人非常勤快、認真工作。
1. 勤奮:形容一個人努力工作、勤勉。
2. 孜孜不倦:形容一個人對學習或工作一直持續不停。
懶散:形容一個人不勤奮、懶惰,不愛努力工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