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顧慮重重,畏縮不前。 明 馮惟敏 《清江引·風情省悟》曲:“明知煙花路兒上苦,有去路無來路。惡狠狠虎爬心,餓剌剌狼掏肚。俺如今前怕狼後怕虎。”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一:“他明白,上了年紀的人都是前怕狼,後怕虎,事事有顧慮。” 趙樹理 《邪不壓正》二:“我爹就是那樣‘前怕狼,後怕虎’!”
“前怕狼,後怕虎”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狀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比喻膽小怕事,顧慮太多,既不敢前進又不敢後退,陷入兩難境地。常用于批評因過度擔憂而無法果斷行動的人。
該成語通過“狼”和“虎”的比喻,生動刻畫了人在困境中因過度擔憂而喪失行動力的狀态,既可用于日常對話,也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古籍或現代文學作品的上下文。
這個詞是形容人在行動中一方面害怕一種事物,而另一方面又害怕另一種事物,處境尴尬的意思。在許多情況下,我們可能會感到左右為難,難以抉擇。
前怕狼,後怕虎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犬、犭、虍,筆畫一共有15畫。
它來源于我國的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因為害怕狼被威脅,而盡量避開狼,可是後來又害怕虎,為了躲避虎而束手無策。這個故事後來形成了一個成語來形容人們在面對選擇時的束手無策。
在繁體字中,前怕狼,後怕虎被寫作“前怕狼,後怕虎”。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在古代,前怕狼,後怕虎被寫作“前怕狼,後怕虍”。
例如,我們可以用這個成語來描述以下情境:“小明害怕做作業,但更害怕班主任批評。”這種情形下,小明實際上是前怕狼,後怕虎。
組詞中,我們可以使用“害怕”、“恐懼”、“緊張”、“左右為難”等詞語。
近義詞方面,可以使用“進退兩難”、“兩害相權”等。
反義詞則可以選擇“果斷”、“果決”等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