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goda] 塔的别名
庾公嘗入佛圖,見卧佛。——《世說新語·言語》
(1).佛塔。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言語》:“ 庾公 嘗入佛國,見卧佛。”《魏書·釋老志》:“凡宮塔制度,猶依 天竺 舊狀而重構之,從一級至三、五、七、九,世人相承,謂之‘浮圖’,或雲‘佛圖’。”《北史·魏紀二》:“毀 鄴 城五層佛圖,于泥像中得玉璽二。”參見“ 浮圖 ”、“ 浮屠 ”。
(2).佛寺。《太平廣記》卷 * 引 南朝 齊 王琰 《冥祥記》:“﹝ 法朗 ﹞見道邊敗壞佛圖,無復堂殿,蓬蒿沒人。”《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九年》:“乙卯,詔州郡縣衆居之所,各聽建佛圖一區……於是曏所毀佛圖,率皆修復。” 胡三省 注:“佛圖,即浮屠,或曰:佛圖,即佛寺。” 清 錢謙業 《黃子羽六十壽序》:“今也束身浄業,飛心佛圖。”
佛圖(fó tú)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均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
佛塔(佛教建築物)
指佛教特有的紀念性建築物,通常用以供奉或收藏佛舍利(佛陀遺骨)、經文或高僧遺骨等聖物。其造型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Stupa),傳入中國後與本土建築形式融合,發展出樓閣式、密檐式、覆缽式等多種形态,成為佛教信仰的重要象征和禮拜場所。例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均為著名的佛圖。
佛像(佛陀造像)
指以雕塑、繪畫等形式塑造的佛陀(釋迦牟尼佛或其他佛)的形象。佛教藝術中,佛圖是信徒表達虔誠、進行觀想和禮拜的核心對象,其造型、手勢(手印)、姿态等均有嚴格的儀軌和象征意義。
來源參考:
釋義主要依據《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等權威漢語工具書中對“佛圖”條目的解釋,并結合佛教文化常識進行闡述。
“佛圖”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梳理如下:
佛塔的别名
指佛教建築中的塔,源自梵語“浮屠”(Stupa)的音譯,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佛寺的代稱
部分文獻中,“佛圖”也指佛教寺院。例如:
“佛圖”一詞兼具“佛塔”與“佛寺”的雙重含義,具體需結合語境判斷。其曆史淵源可追溯至梵語音譯,并在漢文化中逐漸本土化,成為佛教建築的重要代稱。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詩詞或文獻案例,可參考《世說新語》《魏書》等古籍。
标新竪異陳遵轄遲光愁脈脈從星竄投蹴波粹悫丹鉛手登雲履點陣滴羞跌屑風華複樸浮渲閤門使旱蓮花豪蕩後手裡荒怪尖端踐臨借翫荊樸龃龊駿發巨搜開疆拓境魁陸靈識鹭朋鷗侶昧景毆杖抛别碰瓷拚得貧瘦疲人錢塘潮橋鄣喬裝窮弱起心饒本沙荒賞節社會教育深邵甩開説雨談雲縮砂密铴鑼退轉違奪唯吾獨尊吳生午月向令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