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畏上天,愛憐下民。 宋 陸遊 《上殿劄子》之三:“祖宗畏天愛民,子孫皆當取法。”亦作“ 畏天恤民 ”。 宋 朱熹 《辭免進職奏狀》:“伏念臣昨以孤愚誤叨臨遣,仰瞻玉色,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聖訓丁寧又無非惻怛焦勞之實。”
“畏天愛民”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敬畏上天,愛護百姓,強調統治者或當權者應具備的責任與道德準則。其中:
二、出處與用法
三、思想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倫理,主張君主需通過“敬天”強化自身權威的合法性,同時以“愛民”維護社會穩定,是儒家“天人感應”與“民本思想”的結合。
四、現代啟示
雖帶有曆史局限性,但其核心精神可引申為:領導者需尊重客觀規律(畏天),并以人民利益為決策出發點(愛民),具有現實借鑒意義。
“畏天愛民”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一個人恭敬敬畏天命,關心愛護人民的品質和态度。
該成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畏、天、愛民。
部首拆分:
- 畏:田,字形表示畏懼的樣子。
- 天:大,表示天空的意思。
- 愛:爪,表示愛撫的動作。
筆畫拆分:
- 畏:4畫
- 天:4畫
- 愛:10畫
“畏天愛民”一詞出自《左傳》中的《僖公十三年》。繁體寫法為「畏天愛民」。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
他一生恪守“畏天愛民”的原則,深受人們的敬重。
- 畏怯
- 愛心
- 愛戴
- 天空
- 敬天愛民
- 敬畏平民
- 逆天傷民
- 不怕天威、不愛民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