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天愛民的意思、畏天愛民的詳細解釋
畏天愛民的解釋
敬畏上天,愛憐下民。 宋 陸遊 《上殿劄子》之三:“祖宗畏天愛民,子孫皆當取法。”亦作“ 畏天恤民 ”。 宋 朱熹 《辭免進職奏狀》:“伏念臣昨以孤愚誤叨臨遣,仰瞻玉色,既閔然有畏天恤民之誠,而聖訓丁寧又無非惻怛焦勞之實。”
詞語分解
- 畏的解釋 畏 è 怕:畏懼。畏難(俷 )。畏罪。大無畏。望而生畏。 敬服:敬畏。畏友(使人敬服的朋友)。後生可畏。 筆畫數:; 部首:田; 筆順編號:
- 愛民的解釋 指熱愛人民,特别指官員熱愛百姓。;
專業解析
“畏天愛民”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重要理念,強調統治者對上天(天道、自然法則)的敬畏之心和對百姓的仁愛關懷。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方面闡釋:
一、基本釋義
指敬畏天道,愛護百姓。這是古代明君賢臣治國理政的根本準則,體現了“天人感應”思想下對統治者德行的雙重要求:
- “畏天”:指對上天的敬畏,相信天命無常,統治者若失德悖逆天道(如暴虐、荒淫),将招緻天譴(如災異、政權更疊)。這要求統治者謹言慎行,遵循倫理綱常和自然規律。
- “愛民”:指對百姓的仁愛,體恤民情,施行仁政,輕徭薄賦,保障民生,使百姓安居樂業。這是維系政權穩定的基礎,也被視為順應天意的表現。
二、深層内涵與哲學基礎
- 天人合一的政治倫理:該理念根植于儒家“以德配天”的思想。君主被視為“天子”,其統治合法性源于“天命”,而天命又取決于其是否具備“德”,其中“愛民”是“德”的最重要體現。“畏天”是約束,“愛民”是實踐,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仁政”的核心。
- 民本思想的體現:它直接關聯着“民為邦本,本固邦甯”的民本思想。敬畏上天最終要落實到愛護百姓的具體行動上,因為“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尚書·泰誓》),民心即天意。統治者愛護百姓,就是敬畏天命的實際表現。
三、曆史淵源與應用
- 典籍出處:該詞雖為後世總結,但其思想内涵在先秦典籍中已有深刻體現。如《尚書》強調“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孟子》提出“保民而王”等,都蘊含了畏天愛民的精神。
- 治國實踐:曆代被稱頌的明君(如漢文帝、唐太宗)多以“畏天愛民”自勉或作為施政綱領。例如,明太祖朱元璋曾言:“所謂敬天者,不獨嚴而有禮,當有其實。天以子民之任付于君,為君者欲求事天,必先恤民。” 這清晰地闡述了“畏天”與“愛民”的内在統一性。
總結
“畏天愛民”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關于統治合法性與責任的核心概念。它要求統治者既要對超越性的天道保持敬畏,以此為道德約束和行為準則;又要将此敬畏之心轉化為對黎民百姓的深切關懷與仁政實踐,以德治國,以民為本。這一理念深刻影響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踐和評價體系。
參考資料來源:
- 漢典 - 畏天愛民 詞條釋義 (https://www.zdic.net/hans/%E7%95%8F%E5%A4%A9%E7%88%B1%E6%B0%91)
- 國學大師 - 儒家政治倫理思想相關條目 (http://www.guoxuedashi.com/)
-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 - “民本思想”條目 (需查詢相關機構數據庫)
- 《明實錄·太祖實錄》相關記載 (可參考古籍數據庫如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 https://ctext.org/)
網絡擴展解釋
“畏天愛民”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敬畏上天,愛護百姓,強調統治者或當權者應具備的責任與道德準則。其中:
- “畏天”:體現對上天的敬畏,暗含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天命的觀念;
- “愛民”:要求關心百姓疾苦,以民為本,體現儒家仁政思想。
二、出處與用法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宋代陸遊《上殿劄子》:“祖宗畏天愛民,子孫皆當取法。”
-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書面語。
- 近義詞:畏天恤民(朱熹曾用此表述)。
三、思想背景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封建社會的統治倫理,主張君主需通過“敬天”強化自身權威的合法性,同時以“愛民”維護社會穩定,是儒家“天人感應”與“民本思想”的結合。
四、現代啟示
雖帶有曆史局限性,但其核心精神可引申為:領導者需尊重客觀規律(畏天),并以人民利益為決策出發點(愛民),具有現實借鑒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闆本學本面辨辭匾打側卓不凡闡幽明微撮口呼貸貣丹果大痊頂撞鬥綱繁華夢飛絮風鳥敢悍格法廣骛和鼎鶴膝風化民虎口扳須将作大匠奸黠唧筒九衢三市墾耕爛腸瘟罍觚離碓立足之地銮軒慮過甿讴歐杖平世撲棗籤函親将球仗棄外散壞觞燕善馬熟人韶鮮聖智神竦心惕施呈輸官熟和戍旗私喪填房亡比晚秋作物文工隊握兩手汗鄉鄙相親校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