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謝的意思、恭謝的詳細解釋
恭謝的解釋
指皇帝舉行的郊祭等大典。《宋史·欽宗紀》:“ 靖康 元年三月……癸酉,詣 景靈東宮 行恭謝禮。”《宣和遺事》後集:“是時 徽宗 正行郊祭,大臣匿邊報不以聞,道是恐妨恭謝。及恭謝禮畢,方以檄書進呈 徽宗 。”
詞語分解
- 恭的解釋 恭 ō 肅敬,謙遜有禮貌:恭敬。恭謹。恭候。恭維。恭賀。打恭(拱揖)。洗耳恭聽。 筆畫數:; 部首:小; 筆順編號:
- 謝的解釋 謝 (謝) è 對别人的幫助或贈與表示感激:謝謝。謝儀。謝忱(謝意)。謝恩。謝意。面謝。緻謝。感謝。 認錯,道歉:謝過。謝罪。 推辭:謝絕。閉門謝客。 凋落,衰退:謝頂。謝世(去世)。凋謝。新陳代謝。
專業解析
恭謝
釋義:指以恭敬的态度表達感謝,多用于正式場合或對尊長、上級的緻謝,強調禮節莊重與情感真摯。
一、字源與結構解析
- 「恭」:
- 本義為肅敬、謙遜,《說文解字》釋為“肅也”,引申為端莊有禮的态度。
- 在“恭謝”中體現緻謝時的謙卑與鄭重。
- 「謝」:
- 原指辭别、推辭,後衍生為感謝,《玉篇》注“辭也,去也”,此處取“感激”之義。
- 二字組合強化了禮節性,區别于一般性的“感謝”。
二、現代漢語釋義與用法
- 核心含義:
- 恭敬地緻謝,常見于書面語或正式口語,如典禮緻辭、文書往來。
- 例句:“他在頒獎典禮上恭謝導師的栽培之恩。”
- 語境特征:
- 對象:多用于尊長、上級或重要恩惠的施予者(如君王、師長)。
- 場景:傳統儀式(如祭祀、冊封)、官方文書、重大場合的答謝。
- 情感色彩:莊重、謙卑,隱含對受謝者的尊崇。
三、古代文獻例證
- 《禮記·曲禮》:
“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受之必恭謝。”
- 《宋史·禮志》:
“群臣恭謝天地,以彰聖德。”
四、近義詞辨析
詞語 |
差異 |
用例 |
感謝 |
通用表達,情感強度與禮節性較弱 |
感謝朋友幫忙 |
叩謝 |
含跪拜動作,禮節更重 |
叩謝救命之恩 |
敬謝 |
強調敬意,但少“恭”的肅穆感 |
敬謝各界支持 |
參考資料:
- 字源解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玉篇》(顧野王)。
- 現代釋義:《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文獻例證:《禮記正義》(孔穎達疏)、《宋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多個詞典及文獻資料,“恭謝”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皇帝主持的特定祭祀典禮。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 拼音:gōng xiè(注音:ㄍㄨㄥ ㄒㄧㄝˋ)
- 詞義:指皇帝親自參與的郊祭等大型祭祀活動,屬于古代帝王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引證與綜合釋義
-
曆史背景:
- 源自《宋史·欽宗紀》:“靖康元年三月……癸酉,詣景靈東宮行恭謝禮。” 此句記載了宋欽宗在特定時間、地點舉行“恭謝禮”的史實。
- 《宣和遺事》後集提到,宋徽宗因大臣隱瞞邊關戰報,擔心幹擾“恭謝”典禮,待儀式結束後才處理緊急事務。
-
核心特征:
- 專指皇帝主持的祭祀儀式,常見于郊祭(如祭天、祭地)、宗廟祭祀等莊重場合。
- 儀式具有政治與宗教雙重意義,既彰顯皇權合法性,也祈求國泰民安。
補充說明
- 現代應用:該詞現已不常用,主要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
- 相關概念:類似詞彙包括“封禅”“郊祀”等,但“恭謝”更側重禮儀的正式性與帝王親臨的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典禮儀式的流程或文化内涵,可參考《宋史》或《宣和遺事》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暗春百桷薄陋北津邊生經笥畢現不分勝負殘剩長慮顧後沖帝大雷雨掉撓雕人盹盹二二忽忽非鄙豐顯阜安撫輯噶喇感耳革舃宮坊孤立國蹶豪女鲎帆郊舍階爵哜喳克日寬肅力氣栾華賣韻蔓藻茅塞敏辨侔莫皮靴迫蹵七步成詩青襟砌水人到中年上刀山生氣深思熟慮十全儓佟貪官污吏騰地鐵炭痛責突過斡萦武軍鄉蠹隙讐蟹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