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俸資的意思、俸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俸資的解釋

亦作“ 俸貲 ”。官吏所得的薪金。 明 唐順之 《佥事孫公墓志銘》:“平生自俸貲外無所取,其俸貲亦多以散諸宗姻族。” 明 李贽 《答劉晉川書》:“ 吳中丞 雖好意,弟謂不如分我俸資,使我蓋得一所禪室於 武昌 城下。”《醒世恒言·兩縣令競義婚孤女》:“ 鐘離公 打轎到城隍廟中焚香作禮,捐出俸資百兩,命道士重新廟宇。”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俸資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複合詞,主要指向古代官吏的薪俸收入,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定義

    俸資指古代官員任職期間所得的薪酬總和,包含俸錢、祿米等固定經濟待遇。《漢語大詞典》明确将其釋義為“官吏的薪金”,強調其作為官方職務報酬的性質。

  2. 構詞解析

    • 俸:本義指官吏的薪金,如《說文解字》釋為“祿也”,即職務所得報酬。
    • 資:此處指財物、供給,引申為維持生計的金錢資源。

      二字組合後,“俸資”特指以貨币或實物形式發放的官員職業收入。

  3. 具體構成形式

    在曆代官制中,俸資常包含以下形式:

    • 俸錢:按月或年發放的貨币薪資;
    • 祿米:按品級配給的糧食;
    • 職田收益:部分朝代以土地産出補充俸祿(如唐代職分田制度)。

      其發放标準嚴格依據官員品階,體現等級化特征。

  4. 曆史語境與功能

    俸資制度始于秦漢,成熟于隋唐,是維系官僚體系運轉的核心機制。其設計目的既為保障官員生計,亦含“以俸養廉”的政治意圖。如《文獻通考·職官考》載,宋代為防貪腐曾推行“厚俸”政策,通過提高俸資水平規範官吏行為。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修訂版)
  2. 《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2014年第2版)

網絡擴展解釋

“俸資”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fèng zī,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中,指官吏所得的薪金。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1. 詞義
    指官吏的薪俸或薪資,即古代官員的固定收入,相當于現代的工資或薪水。

  2. 詞形變體
    也可寫作“俸赀”或“俸貲”,屬于同音異形詞。


曆史文獻引用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或曆史類文本,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以“俸祿”“薪水”等替代。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曆史背景,可參考《醒世恒言》等明代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八字沒見一撇比服擘蘭博覽古今蔔簭慘僻層沓谄交傳令錘煉錯陳當梁當名當世點手端潔二十八次發石車飛炬紛纭雜沓撫順黼幄甘棠遺愛固獲顧意孤彴轟輵鴻樞虎諕楛耘傷歲檢練矯常轇輵介心急溜溜競渡船近頃盡其所長科普雷謗綠萍馬吊眉婚磨厲以須淖爾逆戰盤樽蓬頭厲齒清聽蜻蝏區區之見事不有餘識滅駛行睢盱太極拳推革頽化無析掀天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