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恩科的意思、恩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恩科的解釋

(1).謂朝廷加恩赦免科賦。 南朝 齊 蕭子良 《請停台使檢課表》:“值今夕酒諧肉飫,即許附申赦格;明日禮輕貸薄,便復不入恩科。”

(2). 宋 時科舉,承 五代 後晉 之制,凡士子于鄉試合格後,禮部試或廷試多次未錄者,遇皇帝親試時,可别立名冊呈奏,特許附試,稱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稱“恩科”。 清 代于尋常例試外,逢朝廷慶典,特别開科考試,也稱“恩科”。若正科與恩科合并舉行,則稱恩正并科。 宋 梅堯臣 《送陳賢良忠正軍籤判》詩:“書對三千字,恩科第一人。” 清 姚鼐 《嚴冬友墓志銘》:“辛卯恩科會試, 劉文正 為考官。”參閱 宋 趙昇 《朝野類要·恩科》《宋史·選舉志一》、 清 顧炎武 《日知錄·恩科》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恩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由皇帝特旨增設的考試科目,具有特殊的社會功能與曆史意義。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恩科指"朝廷因慶典或急需人才而臨時增設的科舉考試",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常規三年一試的周期限制,體現皇權對選才體系的直接幹預。

從制度沿革考察,《中國曆史大辭典》記載該制始于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為慶祝皇室誕辰首開"特奏名"先例。明清時期形成完備體系,凡遇新帝登基、皇室大婚、天降祥瑞等重大事件均可能诏開恩科,如清史稿載康熙四十二年"以五旬萬壽,特開鄉會恩科"的典型案例。

相較于常科,恩科具有三重特殊性:

  1. 時間靈活性:打破固定考期,如清嘉慶二十四年為慶賀皇帝六旬壽誕,将原本嘉慶二十五年的正科鄉試提前合并舉行
  2. 取士寬容性:據《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研究,恩科錄取标準常較常科寬松,旨在擴大統治基礎
  3. 政治象征性: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科舉檔案顯示,恩科試題多含頌聖内容,強化"皇恩浩蕩"的政治叙事

該制度在人才選拔機制外,更承擔着社會矛盾調節功能。南京大學科舉學研究中心的統計表明,宋代通過恩科入仕者占總進士數的17.6%,有效緩解了士子積壓問題。但隨着明清科舉僵化,恩科逐漸淪為權貴特權工具,最終隨1905年科舉廢止而退出曆史舞台。

網絡擴展解釋

“恩科”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特殊考試形式,具體含義因朝代不同有所差異,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一、宋代“特奏名”制度

宋代為照顧多次落榜的考生,允許在鄉試合格但禮部試或殿試多次未中的士子,通過皇帝親試時另立名冊附試,稱為“特奏名”。這類考生通常能被錄取,故稱“恩科”。例如梅堯臣詩中提到的“恩科第一人”即源于此制度。

二、清代慶典加試制度

清代在常規三年一次的正科考試外,逢皇帝即位、壽誕等慶典時額外增設考試,稱為“恩科”。若與正科同年舉行,則合并為“恩正并科”,按兩科名額錄取。例如雍正六年曾為高級官員子弟開設恩科。

補充說明

  1. 曆史演變:始于宋代,元代中斷,明清沿用,清代執行最頻繁。
  2. 目的:宋代側重人才安撫,清代更多體現皇權恩典。
  3. 特例:明代恩科較少,如嚴嵩曾因皇帝生辰特開恩科。

需注意,“恩科”與常規科舉的“正科”并列存在,是古代統治者鞏固人才選拔體系的重要手段。

别人正在浏覽...

不競不惜代價承前啟後吃驚處順寸敬大姜道禁道數得位貂冠疊用凍石犢兒府兵制跟鬥翻過社赫怒滑串流口花卿花青素花謝架鼇幾密徑須救火揚沸抉搜客觀事物寬賒龍骨車樓護智論記緑頭巾碼錢駡言美姐敏求泣不可仰侵刻窮搜人親山缫室孫霜岚數量送腳算術平均數俗野塌掉屯泊萬古窪子無所不談先遣仙人洞先時弦桐閑憂霞外下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