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恩科的意思、恩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恩科的解释

(1).谓朝廷加恩赦免科赋。 南朝 齐 萧子良 《请停台使检课表》:“值今夕酒谐肉飫,即许附申赦格;明日礼轻贷薄,便復不入恩科。”

(2). 宋 时科举,承 五代 后晋 之制,凡士子于乡试合格后,礼部试或廷试多次未录者,遇皇帝亲试时,可别立名册呈奏,特许附试,称为特奏名,一般皆能得中,故称“恩科”。 清 代于寻常例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别开科考试,也称“恩科”。若正科与恩科合并举行,则称恩正并科。 宋 梅尧臣 《送陈贤良忠正军签判》诗:“书对三千字,恩科第一人。” 清 姚鼐 《严冬友墓志铭》:“辛卯恩科会试, 刘文正 为考官。”参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恩科》《宋史·选举志一》、 清 顾炎武 《日知录·恩科》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恩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由皇帝特旨增设的考试科目,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与历史意义。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恩科指"朝廷因庆典或急需人才而临时增设的科举考试",其核心特征在于突破常规三年一试的周期限制,体现皇权对选才体系的直接干预。

从制度沿革考察,《中国历史大辞典》记载该制始于宋太祖开宝三年(970年),为庆祝皇室诞辰首开"特奏名"先例。明清时期形成完备体系,凡遇新帝登基、皇室大婚、天降祥瑞等重大事件均可能诏开恩科,如清史稿载康熙四十二年"以五旬万寿,特开乡会恩科"的典型案例。

相较于常科,恩科具有三重特殊性:

  1. 时间灵活性:打破固定考期,如清嘉庆二十四年为庆贺皇帝六旬寿诞,将原本嘉庆二十五年的正科乡试提前合并举行
  2. 取士宽容性: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研究,恩科录取标准常较常科宽松,旨在扩大统治基础
  3. 政治象征性: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科举档案显示,恩科试题多含颂圣内容,强化"皇恩浩荡"的政治叙事

该制度在人才选拔机制外,更承担着社会矛盾调节功能。南京大学科举学研究中心的统计表明,宋代通过恩科入仕者占总进士数的17.6%,有效缓解了士子积压问题。但随着明清科举僵化,恩科逐渐沦为权贵特权工具,最终随1905年科举废止而退出历史舞台。

网络扩展解释

“恩科”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特殊考试形式,具体含义因朝代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一、宋代“特奏名”制度

宋代为照顾多次落榜的考生,允许在乡试合格但礼部试或殿试多次未中的士子,通过皇帝亲试时另立名册附试,称为“特奏名”。这类考生通常能被录取,故称“恩科”。例如梅尧臣诗中提到的“恩科第一人”即源于此制度。

二、清代庆典加试制度

清代在常规三年一次的正科考试外,逢皇帝即位、寿诞等庆典时额外增设考试,称为“恩科”。若与正科同年举行,则合并为“恩正并科”,按两科名额录取。例如雍正六年曾为高级官员子弟开设恩科。

补充说明

  1. 历史演变:始于宋代,元代中断,明清沿用,清代执行最频繁。
  2. 目的:宋代侧重人才安抚,清代更多体现皇权恩典。
  3. 特例:明代恩科较少,如严嵩曾因皇帝生辰特开恩科。

需注意,“恩科”与常规科举的“正科”并列存在,是古代统治者巩固人才选拔体系的重要手段。

别人正在浏览...

悲惨并兼兵凶晡鼓不日不足道尝鼋赤城尺五粗大大错特错大集德信犯证废阁干止供亿国容聒厅阖家红白喜事洪规急不及待稽括进欵讥诮集字诗巨橐蜡蜂醪酒两两三三礼赏流化流泆厘运泥沙蜺雾弄硶儿排版判析迁隶轻賫七札阙薄驱邪人命关天人子深粹水虫书页锁簧缩头缩颈贪杯套话舚舑诬説悟言相受先条宵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