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庸俗粗野。 元 楊載 《詩法家數·作詩準繩》:“琢對:要寧粗毋弱,寧拙毋巧,寧樸毋華。忌俗野。”
“俗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ú yě,其核心含義是庸俗粗野,多用于形容人的言談舉止不符合禮儀規範或缺乏修養。
詞義構成
使用場景
常用于批評缺乏文化修養或禮儀的言行,例如:
出處與延伸
近義詞與反義詞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例句或用法擴展,可參考古典文學評論或權威詞典。
《俗野》是一個中文詞語,形容一種荒僻、俗世的環境或狀态。這個詞常用于文學作品中,用來描繪人們在紛雜的世俗中所經曆的種種瑣碎和煩惱。
《俗野》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人偏旁和田偏旁。其中,人偏旁表示與人有關,田偏旁表示與田地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整個詞可以總共劃分為16個筆畫。
《俗野》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以前的中國社會,人們依靠農耕為生,通過農田來維持家庭生計。而俗世則指的是與宗教、道德等超脫于此的世俗世界。所以,農田與俗世聯繫在一起,形成了這個詞的意義。
《俗野》的繁體字為「俗野」。
在古代,「俗野」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的變化。
1. 他厭倦了城市的喧嚣,渴望遠離俗野的生活。
2. 這部小說以俗野為背景,描繪了人們苦苦掙紮在利益紛争中的形象。
1. 俗氣:形容言談或行為不夠高雅,顯得庸俗。
2. 野性:指自然界中的原始粗犷或狂暴狀态。
3. 俗世:指與宗教或超脫于此的世俗世界相對的領域。
世俗、庸俗
高雅、清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