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求的意思、敏求的詳細解釋
敏求的解釋
勉力以求。語本《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劉寶楠 正義:“敏,勉也。言黽勉以求之者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學而敏求此心之理耳。” 郭沫若 《十批判書·孔墨的批判》:“他的十五志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那個簡略自傳,也表示着他一生都在困學敏求當中過活。”
詞語分解
- 敏的解釋 敏 ǐ 迅速,靈活:敏捷。敏感。敏銳。敏達(敏捷而通達事理)。靈敏。聰敏。神經過敏。 奮勉:敏求(勉力以求)。 筆畫數:; 部首:攵; 筆順編號:
- 求的解釋 求 ú 設法得到:求生。求成。求知。求索。求證(尋求證據,求得證實)。求實(講求實際)。求同存異。求全責備。求賢若渴。實事求是。 懇請,乞助:求人。求告。求乞。求醫。求教。求助。 需要:需求。供過于求
網絡擴展解釋
“敏求”是一個源自儒家經典的詞語,其含義與用法可結合以下要點解析:
1.詞源與基本釋義
- 出處:出自《論語·述而》中孔子所言:“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 本義:“敏”通“勉”,意為勤勉、努力;“求”指探求、學習。合指勉力追求學問或真理,強調通過後天努力而非依賴天賦。
2.引申含義
- 治學态度:常用于形容對知識、古訓的主動鑽研精神,如明代王守仁在《傳習錄》中提到“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學而敏求此心之理耳”。
- 品德修養: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以此描述孔子“一生在困學敏求中過活”,體現持續精進的人格追求。
3.用法與語境
- 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常見于評價曆史人物、闡釋儒家思想等領域。
- 可組詞為“好古敏求”,強調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探索。
4.相關辨析
- 與“勤學”區别:“敏求”更側重主動、積極的探求過程,而非單純強調用功程度。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學者解析,可參考漢典及《論語》相關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敏求的意思
敏求是一個多義詞,既可以作為名詞使用,也可以作為動詞使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敏求的部首是攵,總筆畫數為15。
來源
敏求源于古代漢語,其中“敏”是指反應迅速、機敏聰慧的意思,“求”表示尋求或追求,合在一起就是追求快速反應或迅速尋求的意思。
繁體
敏求的繁體字為“敏求”。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敏求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未有明顯差異。
例句
1. 他對新事物總是充滿了敏求的好奇心。
2. 這個團隊需要一位具備敏求能力的領導。
組詞
1. 敏感:形容對外界變化及信號反應靈敏。
2. 求知:追求知識、渴望學習。
3. 敏捷:反應迅速、行動敏捷。
近義詞
敏捷、機敏、靈活、聰明。
反義詞
遲鈍、愚笨。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