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意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詳細解釋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解釋
宋 明 理學家反對婦女改嫁的封建說教。謂貧困餓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節操才是大事。語出《二程遺書》卷二二下:“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隻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説。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清 方苞 《<岩鎮曹氏女婦貞烈傳>序》:“其論娶失節之婦也,以為己亦失節,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言,則村農市兒皆耳熟焉。”
詞語分解
- 事大的解釋 指小國侍奉大國。《周禮·夏官·司馬》:“比小事大,以和邦國。” 鄭玄 注:“比猶親。使大國親小國,小國事大國,相合和也。” 晉 孫楚 《為石仲容與孫皓書》:“見機而作,《周易》所貴;小不事大,《春秋
網絡擴展解釋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中國古代程朱理學中的經典命題,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如下:
一、出處與原始語境
該句出自北宋理學家程頤的《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當被問及“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否再嫁”時,程頤回答:“隻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最初針對士大夫階層,強調道德操守高于生存需求,并非專指女性貞節。
二、内涵演變
- 原意擴展
“失節”最初泛指士人違背儒家倫理(如忠君、氣節),但南宋朱熹将其引入女性貞操領域,提出“夫為妻綱”,要求婦女守節。
- 明清異化
明代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後,該命題被簡化為“女性守貞”,成為壓迫工具。寡婦再嫁被視為“失節”,甚至衍生出“殉節”極端行為。
三、社會影響
- 強化性别壓迫:明清法律和族規将守節與家族榮譽綁定,導緻大量女性因經濟困窘或社會壓力被迫守寡。
- 思想争議:清代戴震等學者批判其“以理殺人”,近代新文化運動更将其視為封建糟粕的代表。
四、現代評價
這一觀念反映了宋明理學對個人道德的高度要求,但其後期畸變為性别壓迫工具,成為傳統文化中被批判的典型。當代語境下,多用于比喻對原則的極端化堅持,或批判忽視人性需求的形式主義。
提示:若需了解程朱理學思想體系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二程全書》《朱子語類》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個詞的意思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饑餓可以忍受,但是失去節操、違背原則則是非常嚴重的。
拆分部首和筆畫
部首:辶口貝
筆畫:10畫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的一段話。故事是說戰國時期,趙國的司馬遷想殺掉秦國的大将軍廉頗,但廉頗對權力不感興趣,隻喜歡吃飯,所以司馬遷打算通過饑餓來對付他。然而,廉頗可以忍受饑餓,結果司馬遷的陰謀失敗了。後來,這個故事就演變成了這個成語。
繁體
這個成語的繁體字是「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這個成語的寫法沒有什麼不同。
例句
他選擇了堅守原則,因為他明白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組詞
失去、節操、忍受、違背、原則
近義詞
饑不擇食、餓虎撲食
反義詞
堅守原則
希望這些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