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意思、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解釋

宋 明 理學家反對婦女改嫁的封建說教。謂貧困餓死是小事,再嫁而失去節操才是大事。語出《二程遺書》卷二二下:“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隻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説。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 清 方苞 《<岩鎮曹氏女婦貞烈傳>序》:“其論娶失節之婦也,以為己亦失節,而‘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言,則村農市兒皆耳熟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中國古代程朱理學中的重要倫理觀念,出自宋代儒學家程頤的言論。其核心含義是:人在面臨生存與道德抉擇時,甯可犧牲生命,也不能違背禮教綱常。該句原指女性須嚴守貞節,後引申為對氣節與道德原則的極端維護。

  1. 語源與結構解析

    該諺語由并列複句構成,通過“餓死”與“失節”的對比,強調道德準則高于生命價值。前半句“餓死事小”以極端生存困境為假設,後半句“失節事大”則用遞進句式突顯核心價值取向,體現儒家“舍生取義”思想的極端化表達。

  2. 曆史語境

    程頤在《河南程氏遺書》卷二十二中明确提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此觀點被朱熹繼承發展,成為宋明理學約束女性行為的道德枷鎖。明清時期通過《女誡》《内訓》等女教典籍強化傳播,形成“守節重于生存”的社會規範(來源:漢典,zdic.net)。

  3. 語義演變

    原義特指婦女守寡不改嫁的貞烈要求,《近思錄》記載:“婦人夫死而再適人者,猶是失節也。”近現代語義擴展為對民族氣節、政治操守的比喻,如文天祥《正氣歌》所示精神内核,但原始語境中的性别壓迫屬性已被學界批判(來源:國學導航,guoxue.com)。

  4. 現代诠釋

    當代《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強調封建禮教,謂貧困餓死是小事,失節才是大事”,同時指出該觀念“反映封建時代對人性的壓抑”。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強調,理解此語須結合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欲”的哲學體系(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

網絡擴展解釋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是中國古代程朱理學中的經典命題,其含義和演變過程如下:

一、出處與原始語境

該句出自北宋理學家程頤的《二程全書·遺書二十二》。當被問及“孤孀貧窮無托者可否再嫁”時,程頤回答:“隻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最初針對士大夫階層,強調道德操守高于生存需求,并非專指女性貞節。

二、内涵演變

  1. 原意擴展
    “失節”最初泛指士人違背儒家倫理(如忠君、氣節),但南宋朱熹将其引入女性貞操領域,提出“夫為妻綱”,要求婦女守節。
  2. 明清異化
    明代程朱理學成為官方意識形态後,該命題被簡化為“女性守貞”,成為壓迫工具。寡婦再嫁被視為“失節”,甚至衍生出“殉節”極端行為。

三、社會影響

四、現代評價

這一觀念反映了宋明理學對個人道德的高度要求,但其後期畸變為性别壓迫工具,成為傳統文化中被批判的典型。當代語境下,多用于比喻對原則的極端化堅持,或批判忽視人性需求的形式主義。

提示:若需了解程朱理學思想體系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二程全書》《朱子語類》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悃便齋彩仗倡館赤統辭堂達尊雕朽短長惡行風塵外物格狀溝堰詭服龜謀還阙後福華屋弧圈夾巷結繩矜伐徑要錦肆潏露君親闿門魁北克晽晽裡儒梅漿門橹綿綴民賦默稿謀始腦袋瓜内叙弄清翩仙千裡鵝毛啓導箧中書青檮全诘衢巷忍志手指贖解投膏止火推蕩瓦缾為詐文檄卧雲下得去象筵下同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