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瓦缾的意思、瓦缾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瓦缾的解釋

見“ 瓦瓶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瓦缾(wǎ píng),漢語詞彙,指一種古代陶制的盛水或盛酒的容器。以下從字形、釋義、文化内涵及文獻引用等方面詳細解析:


一、字形與基本釋義

  1. 字形結構

    • 瓦:象形字,本義為陶器。《說文解字》釋:“瓦,土器已燒之總名。”
    • 缾:同“瓶”,形聲字,從缶并聲。《說文·缶部》:“缾,甕也”,指口小腹大的器皿。
    • 瓦缾即由陶土燒制而成的瓶狀容器,多用于盛裝液體。
  2. 核心詞義

    指陶制小口大腹的盛器,功能類似現代陶罐,常見于古代日常生活或祭祀儀式。例如:

    《禮記·喪大記》:“君喪……瓦缶、瓦豆實于篚。” (注:瓦缶即瓦缾類器皿)


二、文化内涵與曆史應用

  1. 實用功能

    作為平民化容器,瓦缾成本低廉且耐用,廣泛用于儲水、存糧、盛酒等。考古發現中,新石器時代至漢代的遺址均出土過類似器皿,如龍山文化的黑陶雙耳罐。

  2. 禮儀象征

    在周代禮制中,瓦缾被納入喪葬儀軌。《儀禮·既夕禮》載:“甕三:醯、醢、屑,瓦缶二。” 可見其作為禮器的規範性用途。

  3. 文學意象

    瓦缾在詩詞中常象征質樸或貧寒生活。如白居易《詠懷》中“瓶中儲粟腹長饑”,以“瓶”喻清貧。


三、權威文獻佐證

  1. 古代辭書

    • 《說文解字·缶部》:“缾,甕也。”
    • 《廣韻·青韻》:“缾,瓦器。”
  2. 經典典籍

    • 《禮記·内則》:“敦、牟、卮、匜,非馂莫敢用。” 鄭玄注:“卮、匜,酒漿器,瓦缾之屬。”
    • 《史記·貨殖列傳》:“醯醬千瓨” 司馬貞索隱:“瓨,長頸罂,似缾而大。”
  3. 考古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指出:商周時期的“陶缾”多呈小口、鼓腹、平底,容量約1-3升,屬典型儲液器(見《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四、現代延伸與辨析


參考資料

  1. 漢典《說文解字》釋義(www.zdic.net
  2. 《禮記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3. 《史記》中華書局修訂本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兩周卷》
  5. 故宮博物院藏品數據庫(www.dpm.org.cn

網絡擴展解釋

“瓦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瓦缾”同“瓦瓶”,指陶土燒制的容器,通常用于盛裝液體(如水、酒等)或儲存物品。其名稱由材質(瓦,即陶土)和器型(缾/瓶)共同構成,屬于傳統生活器具的範疇。

文化背景與延伸

  1. 材質與工藝
    瓦缾的制作與“瓦埴”(陶瓷工藝)相關,需經過選土、制胚、燒制等步驟,成品具有質地堅硬、耐用的特點。

  2. 文學與語言關聯
    在古籍中,“瓦缾”常與其他容器并提,如成語“缾罍之恥”(比喻器物空置的遺憾),側面反映其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常見性。

  3. 與相似詞彙的區分

    • 瓦罉:粵語中指陶制鍋具,用于炖煮(如電子瓦罉)。
    • 瓦甓:泛指磚瓦,多用于建築。
      三者材質相近,但用途不同。

“瓦缾”是傳統陶制容器的代稱,兼具實用與文化象征意義。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演變或考古實例,建議查閱古代器物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樓邊谷兵油子逼水不可思議不趨事孱淺嘲咻陳列室癡蠅當甯珰豎滴骨抵距狄水都護搤吭二部制煩鄙诽謗豐茂浮夫根本梗調鈎赜刮絕壞山幻窅會賬護翼蛟女絹絞索借觀近涖疾甚寄錫砠田嬾婦魚摟頭蓋臉藐躬辇夫泥執骈賦橋墩趫騰曲方氏冗阘折巾繩墜石麟石友燤焥天械豚腸草拖曳香酥笑嫔惜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