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牙制的席子。多形容豪華的筵席。 南朝 宋 顔延之 《皇太子釋奠會作詩》:“堂設象筵,庭宿金懸。” 唐 陳子昂 《麈尾賦》:“承正人之嘉慶,對象筵與寶瑟。” 宋 晏殊 《望仙門》詞:“管絃聲細出簾櫳,象筵中。”
(2).喻冰雪之地。 唐 劉禹錫 《酬令狐相公雪中遊玄都觀見憶》詩:“人披鶴氅出,馬踏象筵行。”
“象筵”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象牙制的席子,形容豪華的筵席
此義項源于古代文獻中對象牙席子的描述,常用來代指宴會陳設奢華、賓客尊貴的場景。例如南朝宋詩人顔延之在《皇太子釋奠會作詩》中提到“堂設象筵”,唐代陳子昂的《麈尾賦》也以“對象筵與寶瑟”形容宴會的高雅布置。
比喻冰雪覆蓋之地
這一用法更具文學色彩,通過“象筵”的潔白平整,類比冰雪鋪展的視覺效果。唐代劉禹錫在《酬令狐相公雪中遊玄都觀見憶》中寫道“馬踏象筵行”,即以“象筵”暗喻雪地。
古籍用例
使用場景
第一義項多用于描寫宴會排場,常見于古典詩詞;第二義項則多用于雪景的文學化表達,如冬季山林、庭院積雪的描寫。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詩句出處或相關詞彙,可參考古籍《全唐詩》《文選》等文獻。
象筵(xiàng yán)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象(xiàng)和筵(yán)。
【象】的拆分部首是⺧,它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大象的形象。【象】的筆畫數為10。
【筵】的拆分部首是⺮,它是一個兼聲字,表示竹子的形象。【筵】的筆畫數為12。
象筵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宴會文化。在古代,舉行大宴會時會擺放象牙和竹子制成的桌椅,稱為象筵,用以招待重要的客人。
在繁體字中,象筵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象筵的寫法稍有不同。【象】的古代寫法為⺏,表示象牙;而【筵】的古代寫法為⺝,表示竹子。
例句:他們在宴會上擺放了華麗的象筵,為客人們提供舒適的用餐環境。
其他與象筵相關的詞語有:象牙、筵席、宴會、賓客等。
象筵的近義詞為宴席,反義詞為簡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