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油去澆滅火,火反而燒得更旺。比喻舉措失當,適得其反。《新五代史·唐臣傳·安重誨》:“﹝ 重誨 ﹞輕信 韓玫 之譖,而絶 錢鏐 之臣;徒陷 彥溫 於死,而不能去 潞王 之患……四方騷動,師旅并興,如投膏止火,適足速之。”
“投膏止火”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tóu gāo zhǐ huǒ,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該成語通過生動的比喻揭示“方法失當”的危害性,常用于警示決策需審慎。其英文釋義為“pour oil on the flames to put out a fire”。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的曆史背景或具體案例,可參考《新五代史》相關記載或權威詞典釋義。
《投膏止火》是一個成語,意指通過采取緊急措施來解決危機或緊急情況。這個成語比喻在緊急時刻采取正确的方法解決問題,使危害停止。
成語《投膏止火》的拆分部首為手和足,部首手表示有關動作的含義,而足則表示與位置或狀态有關的意義。根據部首手和足,可以推測出與手和足相關的動作和位置。
根據筆畫,成語《投膏止火》一共有15個筆畫。
成語《投膏止火》最早出現在《晉書·謝安傳》中。傳說當時謝安曾在與石勒作戰時,用油脂塗抹在戰馬上,使火箭無法起作用,從而成功抵擋對手。
成語《投膏止火》的繁體形式為「投膏止火」。
成語《投膏止火》的古時候寫法為「投膏止火」。膏是指調制成軟膏狀的藥物。
他遇到問題時總能夠及時采取適當的措施,像投膏止火一樣解決了麻煩。
投機、膏汁、止住、火災
應急處理、即時應對
袖手旁觀、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