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鄉裡間的知識分子。 宋 朱翌 《猗覺寮雜記》卷上:“ 唐 人無不善書,遠至邊裔,書史裡儒,莫不書字有法。” 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三:“ 辛文悅 , 後周 通經史裡儒。 太祖 幼嘗從其學。”
“裡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于古代文獻,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裡儒”指舊時鄉裡間的知識分子,通常指具備一定文化修養的讀書人。該詞由“裡”(鄉裡)和“儒”(讀書人、學者)組合而成,強調其地域屬性與知識身份的結合。
曆史背景與文獻引用
“儒”的延伸含義
“儒”在古漢語中泛指讀書人,後特指儒家學派學者(參考、9)。而“裡儒”更側重于強調其在基層鄉裡的文化角色,可能與私塾教育、地方文書等工作相關。
現代使用場景
該詞屬曆史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社會結構或文化史的文獻中。如需更多例證,可參考、等來源的原始引文。
《裡儒》是漢字詞語,由“裡”和“儒”兩個字組成。
“裡”字的部首是“裡”,它的筆畫數為7。 “儒”字的部首是“人”,它的筆畫數為9。
《裡儒》是古代中國儒家學派中的一種身份稱號。儒家學派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崇尚儒雅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當時,将從《鄉裡》中評定優秀的學子稱為“裡儒”。
“裡儒”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裏儒”。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着一些區别。例如,“裡”字在古代的寫法為“裏”,“儒”字在古代的寫法為“孺”。這些古代的寫法與現代寫法有所不同。
1. 他是一位有深厚學問的裡儒。 2. 這位裡儒以其淵博的知識在鄉裡備受尊敬。
裡程、裡弦、儒家、儒釋道、儒教、儒雅
士人、儒者、學者
俗人、庸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