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耳目的意思、耳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耳目的解釋

(1) [listen and see;ear and eye]∶耳朵與眼睛;耳聞目睹

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荀子·君道》

耳目之福非淺

耳目靈光

(2) [one who spies for sb else]∶監視人或為别人收集情報者

使者以從事為耳目。——《後漢書·朱浮傳》

詳細解釋

(1).耳朵和眼睛。《禮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史記·五帝本紀》:“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宋 蘇轼 《石菖蒲贊》:“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魯迅 《彷徨·傷逝》:“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回向我的耳目裡,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

(2).猶視聽,見聞。引申為審察和了解。《國語·晉語五》:“若先,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書·武帝紀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釣,緻王業於緝熙,被淳風於遐邇。”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廣,不能周知民間苦樂,國勢安危。”

(3).指視聽所系的事物或标志。《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4).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晉 袁宏 《後漢紀·和帝紀上》:“《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 唐 韓愈 《争臣論》:“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 梁啟超 《<清議報>叙例》:“是以聯合同志,共興《清議報》,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 劉6*6*《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5).比喻輔佐或親信之人。《書·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穎達 疏:“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耳目,大體如一身也。”《舊唐書·姚珽傳》:“臣以庸朽,濫居輔弼,虛備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一》:“舉天下至於無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則其勢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昵得以用之矣。”

(6).指偵察或了解情況。亦指暗探。《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 武安 吏皆為耳目,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隱事。”《北史·房彥謙傳》:“唯願遠布耳目,精加采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大 清 又厚撫 遼 人之往來我地者,於是降人與 遼 人皆為我耳目。”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場合,他不去,會有人告訴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這個耳目。” 周建人 《沒有共6*6*黨就沒有*********》:“黨派了聯絡員帶領我們躲過了敵人的耳目,通過了層層封鎖線。”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耳目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耳目"在漢語詞典中有多重釋義,具體分析如下:

一、生理器官本義 指耳朵和眼睛的統稱,代表人類接收外界信息的核心感官器官。如《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釋義為"耳朵和眼睛,借指見聞"。

二、引申代指功能

  1. 信息收集功能:指代獲取信息的渠道或能力,如《漢語大詞典》(漢典網)載"耳目者,所以視聽也",強調其信息傳遞作用。
  2. 監察職能:古代特指監察官員,《周禮·秋官》注疏"耳目,謂主聽察奸邪之官"(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本)。

三、社會文化引申

  1. 親信探報:指代暗中探查消息者,如《戰國策·齊策》"寡人之耳目,在韓魏之境",此用法被《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收錄。
  2. 文藝鑒賞:在美學領域構成"耳目之欲"的固定表述,見《文心雕龍》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四、成語組合應用 常見于"耳目一新""耳目閉塞"等成語,《中華成語大辭典》(崇文書局)特别标注其構詞特征,體現漢語雙音節合成詞的演變規律。

權威參考資料鍊接:

  1. 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官網:http://www.cp.com.cn
  2. 漢典網《漢語大詞典》:http://www.zdic.net
  3. 中華書局經典古籍庫:http://www.zhbc.com.cn
  4. 上海古籍出版社數字平台:http://www.guji.com.cn

網絡擴展解釋

“耳目”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延伸,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1. 感官器官
    指人的耳朵和眼睛,是接收外界信息的直接渠道。例如《荀子·君道》中“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強調感官的局限性。

  2. 見聞與感知
    引申為通過視聽獲取的見聞或知識,如“耳目不廣”指信息獲取有限,“耳目一新”形容接觸到新事物帶來的新鮮感。


二、比喻與引申義

  1. 信息渠道或監視者
    指代傳遞消息的途徑,或為他人收集情報的人。例如《後漢書》中“使者以從事為耳目”,即用“耳目”比喻情報人員。

  2. 社會角色
    古代官場中,有專門負責監聽、記錄信息的官員被稱為“耳目”,其職責包括整理并上報信息以輔助決策。


三、常見用法與成語


四、總結

“耳目”從生理感官延伸到信息傳播和社會職能,既體現漢語的豐富性,也反映古代社會對信息管理的重視。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耳目衆多”強調情報網絡,而“耳目閉塞”則指信息匮乏。

别人正在浏覽...

阿衡跋履榜女薄夫變惑表座蒼惶草圖嘗醪谄媚寵給垂釣翁打口哨放送扶貧高冠博帶跪門鼓髯蛤蟆夯漢沂懷納環瑱還珠守火冒三尺江浔腳爐嬌嫩勦殺擊箙精勵酒麯羁遊具造坑坑窪窪杪春摩壘強買強賣千秋大業千秋萬世青牛師棄死犬牙盤石三蘇始作俑者蔬甲儵胂四離四絕碎瓊素沙袒庇佻易筒褲退押忘憂違患未遇無憂無慮鄉厲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