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莊重或不沉穩。《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建安 二五年” 裴松之 注引《曹瞞傳》:“ 太祖 為人佻易無威重,好音樂,倡優在側,常以日達夕。” 宋 陳善 《扪虱新話·二十失》:“佻易卞急,遇事輒發狷介剛直,忿不思難。”
“佻易”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tiāo yì,其核心含義為不莊重、輕浮易變,常用于描述人的性格或行為缺乏穩重和定性。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人性格輕浮、行為不沉穩,容易變化或動搖。例如《三國志》中評價曹操“佻易無威重”,描述他舉止隨意、缺乏威嚴。
延伸含義與使用場景
曆史例證
該詞最早可見于《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曹瞞傳》,描述曹操喜好音樂、不拘小節,側面印證“佻易”一詞的用法。
近義詞與辨析
與“輕佻”“浮躁”等詞義相近,但“佻易”更強調不穩定性和易變性,常見于書面語境。
總結來看,“佻易”多用于批評性格或行為上的缺陷,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側重點。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佻易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行為或性格,指輕浮、浮躁、不穩定的特點。一個佻易的人容易變化無常,喜怒無常。
佻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和讠(言語),共有11個筆畫。
佻易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出自《論語·公冶長》:“若比丘者有善歌者,無仁心者,好勇於前,忍讓於後,可謂佻易矣。”這句話中的“佻易”意指人性格善變的特點。
佻易的繁體字為「佻易」。
在古代,佻易的寫法有所變化,常見的寫法是「徼繇」或「徼謡」。這些寫法都包含了佻易的意思。
1. 他的性格十分佻易,很難捉摸。
2. 她一會兒喜歡這個,一會兒又喜歡那個,真是太佻易了。
佻情(形容易動情、感情不穩定)、佻躁(形容易急躁、心浮氣躁)
浮躁、多變、輕浮
穩定、沉着、堅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