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暮春。 唐 李端 《送友人遊江東》詩:“ 江 上花開盡,南行見杪春。”
“杪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因此,“杪春”字面意為“春季的末尾”,即暮春。
傳統農曆将春季分為三個階段:
“杪春”即對應農曆三月,陽曆約在四月前後。
在詩詞中,“杪春”常用來描繪春末的景色與意境。例如唐代詩人李端在《送友人遊江東》中寫道:“江上花開盡,南行見杪春”,通過“杪春”傳遞出春光将逝、初夏将至的時令感。
“杪春”是春季的最後階段,兼具時間與文學意象的雙重含義。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唐代文學作品或相關解析資料。
《杪春》是一個詞語,意思是指春天的末尾或盡頭,即春季即将結束的時候。
《杪春》包含兩個部首,分别是木(mù)和目(mù)。它的總筆畫數為9畫。
《杪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文學作品中。它最早出現在《荀子·勸學》一篇中,用來形容時間的流逝和季節的更疊。
繁體字中,《杪春》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許變動。然而,對于《杪春》一詞來說,其古時候的寫法與現代寫法保持一緻,即木目兩個部首組合。
1. "杪春時節,花開滿園,春意盎然。" - 描繪春末盛開花朵的景象。
2. "内心的杪春已逝,他的憧憬和希望也漸漸淡去。" - 比喻某種期盼或美好的事物接近尾聲。
杪春無組詞。
杪春的近義詞有:"晚春"、"暮春"。
杪春的反義詞是:"早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