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離四絕的意思、四離四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離四絕的解釋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前一天合稱“四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合稱“四絶”。舊時星相術士以為忌日。 清 允祿 等《協紀辨方書·義例四·四離四絕》:“《玉門經》曰:‘離者,陰陽分至前一辰也。謂建卯之月陽氣出陰氣入,建子之月陰氣降陽氣升,建酉之月陰氣出陽氣入,建午之月陽氣降陰氣升。故先一日為四離辰也。’ 李鼎祚 曰:‘此日忌出行征伐。’ 曹震圭 曰:‘四離者,冬至前一日水離,夏至前一日火離,春分前一日陽體分而木亦離也,秋分前一日陰體分而金亦離也。故名曰四離。’《玉門經》曰:‘四絶者,四立前一辰也。’ 李鼎祚 曰:‘此日忌出軍遠行。’ 曹震圭 曰:‘立春木旺水絶,立夏火旺木絶,立秋金旺土絶,立冬水旺金絶。故先一日為絶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四離四絕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特定日期概念,主要用于選擇術數(如黃曆擇吉),指一年中陰陽之氣劇烈轉換、被認為不適宜進行重大活動的八個特殊日子。其具體含義如下:


一、四離

指二十四節氣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關鍵節氣的前一天。古人認為此時天地陰陽之氣處于分離交替狀态,氣場動蕩不安,不宜進行婚嫁、動土、遠行等重大事宜。

具體日期(以2025年為例):

釋義依據:

《協紀辨方書·卷四》載:“分(春分、秋分)至(夏至、冬至)前一日為離日,陰陽氣交,諸事不宜。” 此說源于古代天文觀測,認為二分二至是太陽運行軌迹的轉折點,前一天氣場未穩。


二、四絕

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季節開始節氣的前一天。此時被視為上一季節的“終結之日”,萬物氣息絕續交替,宜靜不宜動。

具體日期(以2025年為例):

釋義依據:

《玉匣記》雲:“四絕者,四立前一辰也。絕者,窮盡之意,五行之氣于此而絕,故忌出軍、嫁娶、入宅。” 古人以五行學說解釋季節更疊,認為四立前夕是金、木、水、火能量轉換的臨界點。


三、文化内涵與民俗禁忌

  1. 哲學基礎:

    四離四絕體現了“天人感應”思想,古人認為自然界的劇烈變化會影響人事吉兇,需避其鋒芒。

  2. 禁忌活動:

    傳統黃曆中,這八日多标注“日值四離/四絕,大事勿用”,忌諱婚喪嫁娶、動土搬遷、籤訂契約等。

  3. 現代意義:

    當代多視為文化遺産,部分地區仍保留相關習俗,但實際應用逐漸淡化,更多體現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四、學術參考文獻

  1. 《協紀辨方書》(清代欽天監編纂)

    官方曆法文獻,系統記載四離四絕的擇吉理論。

  2. 《玉匣記》(東晉許真君著,後世增補)

    民間廣泛流傳的擇吉指南,詳述四絕禁忌。

  3. 《中國民俗文化叢書·擇吉》(當代學者編纂)

    解析傳統擇吉術語的現代讀本,含四離四絕的科學性探讨。

說明:因古籍原文無網絡公開鍊接,上述文獻需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獲取。現行黃曆及民俗研究可參考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需注冊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四離四絕”是中國傳統曆法中的特殊術語,源自對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和陰陽五行理論的結合。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1. 四離
    指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的前一天,合稱“離日”。古人認為這些日子是陰陽轉換的關鍵節點,氣場不穩定,需避免重大活動。

    • 具體日期:如春分前一日為“木離”,夏至前一日為“火離”,秋分前一日為“金離”,冬至前一日為“水離”。
  2. 四絕
    指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節氣的前一天,稱為“絕日”。傳統認為此時季節交替,五行能量處于“絕斷”狀态,如立春前一天是“木旺水絕”。

二、傳統禁忌

三、現代視角

四、具體日期(以2025年為例)

類型 節氣 前一天日期(2025年)
四離 春分 3月19日
夏至 6月20日
秋分 9月22日
冬至 12月21日
四絕 立春 2月2日
立夏 5月4日
立秋 8月6日
立冬 11月6日

如需查詢其他年份的具體日期,可參考權威黃曆或節氣計算工具。

别人正在浏覽...

傲上矜下拔和白帝子薄徒箯輿鼻腔撥曆瞠惑吃食重席簇蝶鵝肪繁擾匪幫富昌嘎巴閣仔逛廟龜甲屏故壘過考姑餘賀功環帔化域解名禁的精覈禁海禁園窺搖龍鱗香露地牛落體漫洟綿袤噴噀披卷婆心淺幭乾噎氣像蜷屈婘屬日夜塞賢森翳上館山舍射影視眺稅率水囊說好說歹庶幸調嘴突起小婢心肥大